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院士、专家聚杨凌,为种业创新发展“量体温”

2021-04-22 16:12:38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 记者 王朝阳

在种业对国家粮食安全来说至关重要的今天,如何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成为无数常年扎根田间地头或徘徊在实验室的育种家们孜孜不倦攻克的难题。

作为杨凌履行国家使命的重要载体,为全力提升种业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种业高质量发展,4月21日,杨凌示范区召开种业创新中心专家论证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赵振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主任康振生,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资源中心主任、研究员李立会,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为钢,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研究员郭进考等一大批来自山东、南京、河南、河北、黑龙江等省、市的院士专家齐聚杨凌,为种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着“智库”力量。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在国家对种业高度重视的今天,杨凌示范区召开种业创新中心专家论证会,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在种子和耕地。”“要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具体实践。

在为期5天的论证会上,将先后对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工作站提出的发展目标和研发方向,围绕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技术路线是否可行、前期基础是否良好、人才队伍组成是否科学开展论证。

作为首场论证会,围绕着“小麦工作站规划、团队组建、2021年工作计划与项目建设”等领域,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小麦工作站首席科学家吉万全对小麦工作站发展情况进行了汇报。

“‘种业安全’包括种质资源、育种材料,新品种的有效提供,以及合乎质量优良品种的保护供应,这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吉万全介绍到,小麦工作站围绕着品种的同质化严重问题、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以及中心任务,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绿色发展为战略目标,以黄淮麦区、西部旱区小麦生产问题为突破口,按照种质创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及产业化应用,实施种业全产业链科技攻关,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

作为杨凌种业发展的“先行官”,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将立足于“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建设定位,深入推进区校融合、科企融合、政企联动,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集聚整合种业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建立的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品种选育、试验生产和产业化应用创新体系,旨在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区域种业创新中心,推动杨凌成为国家种业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深入实施种业优先发展战略,先后引进培育了先正达、陕西省种业集团等近百家种业企业,年种子交易量占全省近二分之一,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杨凌已成为陕西种业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西部地区农牧良种最大的集散地,业已成为种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国际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