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 10:11:00
农业科技报记者全媒体记者 唐艳丽 刘欣雨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才会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叶上初形成褪绿斑点,后逐渐形成隆起的橘黄色疱疹斑(夏孢子堆)。条锈病菌繁殖、反复侵染能力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发病后,会造成小麦减产甚至绝收。”
“赤霉病主要危害麦穗,具有暴发性、隐蔽性、防治适期短等特点,发病后会在籽粒上产生毒素,毒素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会造成人恶心呕吐、孕妇流产、牲畜中毒、慢性会致癌等后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保通教授向记者就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危害和防治进行讲解。)
4月21日,记者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保通教授向记者就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危害和防治进行了讲解。
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20日前后,我省麦区大部出现小雨,降水0-10mm,有利于病害发生。近期气温适宜,加之连阴雨天气,非常适宜小麦条锈病、赤霉病侵染、危害和流行,面对病害侵染迅速扩散的严峻形势,如何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针对“来势凶猛”的条锈病,“蓄势待发”的赤霉病,一直致力研究小麦主要病害流行学的王保通教授感叹:“今年防治压力非常大,在防治条锈病的同时还要防治赤霉病。”他告诉记者,随着玉米秸秆还田的普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虽利于小麦和下茬玉米的增产,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病菌的积累,尤其是赤霉病,呈现逐渐西扩北移的现象,从偶发到频发病害逐年加重。
“若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造成小麦减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王保通教授强调,要抓住4月25日到30日的关键时机,抓紧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必须在“五一”前完成防治工作。
“‘一喷三防’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药肥混用,在防治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和小麦穗期蚜虫的同时,统筹兼顾小麦白粉病、叶枯病、吸浆虫及麦蜘蛛。”王保通教授说。
当前,正值小麦抽穗杨花期,既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条锈病扩展、赤霉病易感的流行期,是小麦病虫害防治最关键时期。
“一喷三防”,就是是指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混配进行施药,一次喷药,起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最终达到增加小麦千粒重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小麦稳产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王保通教授认为,小麦田间管理要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引导群防群治。
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
据陕西植保站,小麦条锈病最新发生动态。截止4日19日,小麦条锈病在宝鸡、咸阳、西安、渭南、汉中、安康、商洛等7市57县区发生,较上期(4月12日)新增阎良、高陵、淳化、长武、彬州、富平、南郑、丹凤、商南等9县区,发生面积272.07万亩,较上期增加128.15万亩,较去年同期发生县区数少9个,发生面积少394.11万亩,较常年同期(2010-2020年平均年发生面积110.87万亩)发生面积增加161.20万亩。目前大部麦区已进入扩展流行期,病情为2010年以来第二重发年份,仅轻于大发生的去年同期,重于大发生的2017年同期(45县区发生182.9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