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大学生“猪倌”的现代“农业梦”

2021-04-28 09:32:54   

52f6967857a665714edfd3edf251128f.jpeg

张凌云靠养猪实现了自己的现代“农业梦”。资料照片

4月16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记者采访了张凌云。眼前的张凌云一头利落的短发,时尚而干练。仅看外表,你很难把她和“猪倌”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柔弱的小女子,却干出了一番惠及桑梓的大作为。

“我养猪,一定和传统的‘猪倌’不一样!”

2011年,24岁的张凌云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同龄人一样留在大都市发展,而是回到了农村,准备养猪。全家人不理解,村上人也想不通,都觉得她“疯”了。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为什么要回来养猪。因为父母渐渐老去,弟弟妹妹还在上学,作为家里的长女,我要撑起这个家。我养猪,一定和传统的‘猪倌’不一样!”张凌云说。

张凌云出生在凤翔县(现宝鸡市凤翔区)陈村镇槐北村。槐北村是一个养猪大村,全村养殖户最多时达200余户,年出栏生猪3万头左右。张凌云的父亲张思军也和大家一样,靠养猪供养3个孩子上学。然而,就在张凌云读大二那一年,父亲买了一车猪崽回来,猪崽却因染上疫病全部死去,投资的钱全赔了进去。张凌云当时的学费都是父母东拼西凑借来的。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毕业后养猪的念头。

养猪是一门技术活,要养好猪,必须懂得生猪养殖的基本生产流程以及每个阶段的免疫防疫措施。张凌云每天天不亮,就走进猪圈看情况、找问题。她发现,槐北村的仔猪一直依赖外购,防疫、运输风险较大。张凌云便自筹资金建起了仔猪繁育场,通过自繁自养,降低风险,减少成本。

缺乏养殖经验的张凌云很快就遇到了难题:当时引进来一批母猪,生完小猪后全部没有奶水,仔猪嗷嗷待哺。情急之下,张凌云买来奶粉,冲好后抱着一头头小猪用奶瓶喂。即便如此,仔猪的成活率依然不高。这件事给了张凌云很大的打击,也让她迅速作出一个决定——组建专业的养殖团队。她高薪聘请兽医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始了公司化运作。

时光飞逝,短短两年过后,张凌云的养猪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由她创建的宝鸡神农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出栏商品猪突破1万头,养殖效益连年攀升,这让她看到了实现自己“农业梦”的曙光。

循环农业好处多

事业越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就越多。2013年,张凌云发现,由于槐北村农户的环保意识不到位,养殖环保设施不完善,大规模养殖给村子的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虽然大家的钱包鼓起来了,但生活环境却越来越差:猪粪到处乱堆乱排,每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蝇成群……张凌云意识到,再也不能把经济效益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了。这时,她开始关注到一个新名词——循环农业。

在多次参观学习后,张凌云开始大刀阔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她累计投资1000万元,引进大型粪污处理设备,建成年产1万吨的有机肥料加工中心、20万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并配套建设了810亩的果蔬基地;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形成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良性循环的“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农业循环模式,大大减轻了养殖业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压力。站在槐北村的生猪养殖场外,再也闻不到任何异味。循环农业让猪圈变得干净,农村环境也大为改观。

张凌云还把养殖场作为“能源中心”,免费为群众安装输气管道、沼气灶头和卡表。槐北村327户群众用上了沼气清洁能源,1立方米只要1元,每年可以节约电费12万元。

“猪粪用好了能产生大效益,我要让猪粪成为‘金蛋蛋’!”张凌云以敢于吃螃蟹的精神,靠着艰辛付出和务实苦干,兑现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带动更多父老乡亲致富

张凌云的目标,不仅是实现自己的现代“农业梦”,更是要带动整个槐北村的乡亲们一起致富。

槐北村四组困难群众王拉魁,身体残疾,媳妇王周录也是聋哑人,家里生活窘迫。这两年,张凌云帮助王周录引进了5头母猪,在家搞养殖,为了确保不出问题,张凌云还定期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并无偿提供了一部分母猪饲料和疫苗。现在,王拉魁家共饲养母猪6头,仔猪50头,日子越过越好。通过积极探索,张凌云总结出了助力创业、变“输血”为“造血”的帮扶方式,累计解决了全村100余户群众对生猪发展技术及生产资料的需求,带动农户通过养殖增收400余万元。

“如今,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打算在继续做好循环农业的同时,积极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张凌云信心满满地表示。(原标题:一个本科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改善乡村环境面貌。她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等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