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 09:46:22
一粒种子,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良好的抗病性、环境的适应性、出色的产量,都是它要完成的使命。而种子的背后,早已是高精科技的较量。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关乎粮食安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长期以来,我国育种行业虽已实现较大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
破解种质创新的“卡脖子”难题,势在必行。
是难题也是动力。作为种业大省,我省拥有全国主要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断布局和谋划,一场由科企携手的种质创新计划正开始寻求突破。
4月22日,由甘肃省种子协会主办的“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甘肃方案·黄河论坛”在兰州启动。来自云南省农科院和甘肃省农科院等机构的相关专家齐聚现场,为解决玉米育种难题积极建言献策。论坛期间,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云南省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热带种质资源在我省的推广应用,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一份力量。
“今年2月25日,戴景瑞院士在考察五谷种业海南科研基地时说,中国的玉米育种,特别是黄淮海区域的玉米育种,没有新的种质资源创新,想要取得突破非常困难。”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晓对此深有感触。我省同属温带地区,玉米在生长期高温干旱和病害频发,抗病性差,能否通过引进新品种、创新种质资源,改善这类问题的出现,成为公司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
“公司强化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不同热带资源导入温带材料中,获得了一批广适性、抗病、抗逆育种材料,目前已经获得大量的导入热带种质的温带改良系,初步测试结果良好,有望实现品种突破。”李世晓说,云南省农科院长期以来致力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研发优势,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完善的商业化研发体系和育繁推一体化的优势,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将缩短在育种理论、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通过和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将有效促进玉米品种产量提高、品种改良和抗性增强。”云南农科院首席专家番兴明研究员介绍说,云南省农科院选育的一批适宜温带地区种植的优良自交系,已被国内至少13个单位应用。已向国内外发放11382份玉米育种资源,为解决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狭窄的关键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制种企业通过单倍体技术、分子辅助标记选择、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育种技术与工程化育种体系的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做出领先的品种是可期的。”甘肃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张正英在讨论中表示,这次科研单位和制种企业的合作,对我省制种企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将有效增加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做强研发体系,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张元景说,公司已进入精准育种阶段,通过此次优势合作,将持续推进公司研发水平处于我国制种企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