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9 15:19:00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高层会议多次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并下决心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小小一颗种子,为何用“卡脖子”来描述?原因在于打好种业翻身仗,不仅关乎市民“菜篮子”,更关乎农户“钱袋子”。比如常见的白萝卜,其“洋种子”价格是国内的20多倍,但因品相好,汁多渣少、耐储藏,洋萝卜比本地萝卜品种更受欢迎。有的地方种植辣椒时,昂贵的进口种子一粒一粒摆,生怕浪费……山东寿光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打好种业翻身仗,不止为避免在关键领域被“一剑封喉”,也是为提升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种业翻身仗又该怎么打?问道“寿光模式”,或可管中窥豹。
“网红市长”又要整“大动静”
在“中国菜都”山东寿光,哪种人最多?答案除了种植蔬菜的,就一定是研究蔬菜的。
寿光有一位“网红市长”,他去年疫情期间上线直播,跟“石榴哥”、“大姚”等网红一起,为家乡蔬菜“代言”。他首次直播代言的一个新品种“寿光小甜瓜”,吸引了超过1.5万名粉丝“在线买瓜”。这种甜瓜是刘伟和团队在寿光的重要工作成果之一。在“寿光小甜瓜”直播带货成功后,一个包揽新品种从“出生”到“入口”全过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正式有了定位。
▲刘伟解说
“寿光蔬菜已经打出知名度,但什么是寿光蔬菜,没人能说清楚。我们的育种研发,不仅是要做出特色,做出高品质,还要做在未来。希望能够把研发中心的新品种直接推向终端消费者。”5月17日下午,记者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见到刘伟。除了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目前他的另外两个身份,是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寿光市政府挂职副市长。
“最近,我们要举行一个‘寿光玉黄瓜’的品种展示会。”刘伟带我们来到一个占地8亩的黄瓜试验大棚,“寿光玉黄瓜”,是大棚内的试验新品之一。“别小看,这里的17个黄瓜新品种,基本上都是国内顶尖(品种),是目前市场上很少见或者没有的。”对于“做在未来”,刘伟很有信心。
刘伟说,研发中心的目标是对标世界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的蔬菜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一流的蔬菜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双一流”是院地合作新模式下的期待。
高起点院地合作再扩“朋友圈”
也是在这个大棚,采访团巧遇了“黄瓜育种界”权威,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顾兴芳。她把很多研究精力放在这里,这次专为“寿光玉黄瓜”品种展示赶来。顾兴芳告诉记者,“试验田种的都是‘口感型’的,脆甜、风味浓郁,消费者一定会喜欢。”
▲顾兴芳为记者讲解
如何让“高冷”的科研成果不再停留在实验室 、试验田,而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据刘伟介绍,研发中心启运以来,院地合作积极密切。院地合作模式的初衷,要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发的科技优势,结合寿光多年来显著的生产和市场优势,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蔬菜产业的“主战场”。
“我们中心的所有老师、专家、学生,既熟悉高端科研,也熟悉农田作业,换上蓝大褂去试验田,换上白大褂去实验室,所有研究生的论文都在这里做。”刘伟说。研发中心成立以来,品种研发成绩突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已有的甘蓝、黄瓜、番茄、辣椒、白菜、茄子、西瓜、甜瓜、南瓜、菠菜、品资、设施栽培、无土栽培、菜病综防、植保病害、功能基因、种苗繁育等17个课题组,与研发中心开展全面科研合作,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中心落地。此外,研发中心已育成的多个蔬菜新品种中,有3个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科技成果转化打出“组合拳”
在研发中心,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就如同对新品种选育一样有种天然的水乳交融。去年10月,中心举办了一场“寿光小甜瓜”直播推介,刘伟给小甜瓜不同品种取名“小青”、“小白”、“小花”、“小翠”和“小黛”,并称“五朵金花”。采访时,这位“网红市长”还多次提及可以关注他的抖音账号,来了解前沿新品。
记者还了解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寿光市联合成立了中蔬生物科技(寿光)有限公司。企业的落成,让科技成果转化有了市场动力点。目前,企业除了承担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等,还办理了农药经营许可证,启动了农药开发工作。
▲刘伟建议围观者扫码关注
在寿光,像刘伟和顾兴芳这样的“孺子牛型”蔬菜专家还有很多,正是在“研究蔬菜的”这群人的努力下,寿光蔬菜才在几十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全国的“菜篮子”。如今,寿光蔬菜国产种子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所面临的“卡脖子”难题逐渐消解。
在“国字号”科研平台落户和现代农业高品质发展的号召下,一项项农民喜闻乐见的技术,一个个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种,从寿光走向全国。“种业翻身仗”的“寿光打法”,为中国种业人带来了些许思考和启迪。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闫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