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1 09:48:00
粮田万顷何复现
■静芸
不插五一秧
蛙鸣之声此起彼伏,演奏春耕协奏曲,泥土翻耕的芳香在夜色里飘荡;“割麦插禾、割麦插禾”,布谷鸟的叫声,从林木间清晰传出,散漫的心情便有了紧迫感。
自从仲春第一声蛙鸣开始,犁耙便下了田,到处是牛拉着犁搅动水响的声音,谷种播撒在犁得烂熟的肥田里;到了暮春,田埂上、野草中、蓄了一脚背水的田里,露水披挂在青蛙们身上。早起的人们,挑了土筐、拿了秧马,带上撕成细条状的笋依,来到晨曦初照的秧田。这时节的水还有些凉,快速连根拔着秧苗,不久,身子便热了起来,脚也不感觉到那么冰冷。
这是许多年前,农村里暮春与初夏的情景。为了“不插五一秧”,勤劳的农民,没日没夜在田里劳作,将一丘丘露着枯草根、油菜根的干田,变成了绿油油的景致。
五一劳动节,我去一个叫“神山”的乡镇垂钓,那里有许多农田改成的鱼池。沿途之上,遍地青山绿树,本是插秧的繁忙季节,田畈里看不到一个人影。曾经肥沃的田地,除了一些蔬菜、一些渔塘,就是长满野草的荒地、或长满灌木的树林。车行几十里,没见一丘田被翻耕出来,放上水、泡软泥,以备种植稻谷。
我有些疑惑:难道是我记错了季节?还是国库粮满为患了?为什么听说我们要进口玉米?为什么肥沃的良田就这样荒芜了?为什么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却没人种田?
农耕栽种稻谷,一天十多个小时,只能插几分田,耕田、育苗、插秧、薅草、收割,二至三个月漫长的过程,要付出很多心血、汗水,付出远远超过收获。我是农村出身,从9岁放农忙假开始,就穿着棉袄下到冰冷的水里插秧;到十四五岁,就挺着单薄的身子挑谷草。那个时候,我们扯草肥田,去城里挑粪肥田,就是希望禾苗长粗壮一些,多结一些谷粒。种稻谷,只能糊口,我知道,可是,国家减免了各项农业税费,种田还有补贴,看着良田空置、荒芜,心中还是隐隐作痛。
我们的前辈、我们那一辈,辛辛苦苦种熟了、肥沃了的田地,如今都干涸、荒芜了。难道,是我记错了季节?
水库已不为灌溉
五一假期,我跑了好几个有水库的地方。大凡有水库,必伴有成片的良田。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种植好庄稼、蔬菜,为了与天斗智,征服大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农民用锄头、铁锨、斗车、土筐,用一双肩膀一双手,挑筑起不少水库。查询百度在线得知,我们这个县级市境内,就有大小水库189座,总控水能力6.92亿立方米,可供灌溉水量2.8亿立方米,有利于农、渔业的发展。
这些水库大多与山相依,是建设在群山之间,深挖下去,再高筑大坝。修筑水库,主要是为了汇聚山中雨水,灌溉农田。这些年,大力保护环境、保护鸟类,处处青山伴绿水,大自然一派和谐画面。
那日,我们去白布泉看瀑布,沿途所见,只是树多还是草多的问题。这原本是生产粮食的好地方,还种植西瓜、甘蔗。我们看到路边有片吊瓜基地,干枯的藤蔓缠绕在两三米高的支架上,一个个本应绿色或黄色的吊瓜,如一个个风干的小骷髅,吊在干枯如铁丝的瓜藤上。这是去年的吊瓜,似乎是无人采摘。沿途平整的田里,呈现一派绿色生机,但那不是甘蔗苗、也不是秧苗,而是野草。
沿一条平整水泥路,蜿蜒上到一个高坝,来到白布泉水库。水库里碧波荡漾,坝坡上野花盛开,一片灿烂,风景独好。没有良田可灌溉,不知流水是否寂寞?
次日,我又到了“万庄生态园”。乡村公路两边到处是灌木、野草,一些零散的屋庄在树叶中露出轮廓。生态园地势高,一定是原来种植农产品,比如大豆、花生、小麦、油菜的地方。这里视野开阔,有山有水、有树有草,青葱树木环绕一旺绿水。水库不知叫什么名,这个村庄叫万庄,暂且叫它万庄水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水库坡面上镶嵌的几个大字,不有多少人真正领会它要表达的意义。水库下面,看不到稻田,到处是长着灌木、杂草的荒地。而水库,被人养了鱼,鱼是方便有闲人垂钓休闲的。
站在高高的水库大坝上,放眼远望,满目青葱,除了灌木,就是杂草,间或少许蔬菜。想着上世纪广大劳动群众千辛万苦修筑的水库,如今似乎派不上用场,不仅原来开荒造的田回归荒芜,原本世世代代耕种的良田也荒芜了,百感交集。
在环境优美的生态园,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在宽阔的餐厅,吃着厨师精心烹饪的美味佳肴。我真担心有一天,我们会没有米饭吃。
曾经盛产稻谷的地方,良田全部荒芜或者另作他用,吃的米全部外地采购。全国有多少个这样的县级市?全省有多少地方还在种植稻米?全国的农田减少了多少?种植稻谷的又有多少?我们吃的粮食从哪里来?
寻找稻田
我曾经种植过稻谷,现在,我也不种田不种地了。看着成片成片的良田抛荒,我的心是痛的。满目青葱,却无稻秧,我不甘心,我想,广袤的大地,总能找到种植的水稻秧苗,总有那么一些热爱土地、不愿意祖辈种植的良田荒芜的人,种下了他们的心血和希望。
母亲节这天,我又出发向北,那里也有不少水库。
这是一个叫娘娘山的地方。娘娘山地处茶树、泡桐包围中,长满杉树,也有少量苦槠树、朴树,这些是原始野生林木;茶树、泡桐是移栽植物。连绵的茶山下,围绕一座水库,叫“友谊水库”,水库里的水很浅。
本地无数的小水库,都是为浇灌农田所用。水库就是农田的命脉。大凡水库下面,都会有成片的农田。我的目光急切地寻找,想看到农田如今的模样。不负我望,在各色野生植物中,终于看到两丘不一样的绿田,那种绿色植物,浅浅的,还可以看到土、看到水。那是种下的秧苗。现在种田不用移栽,只要播种就行,这就是真正的“种田”。
终于看到了良田种植着稻谷了,真是不负我的寻找。
回去时,突然发现城北公社、现在的月山村洋塘角那个地方,也有两丘田里的绿色特别可爱,新翻的泥土上,是青嫩的秧苗,田埂上也没有杂草。
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粮食,是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的总称,是万千食物之根本,人们要生存,得依赖食物。世界粮食日,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旨在提醒人们关注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存在的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目前,我国未出现粮食短缺、营养不良问题,但是大好的良田如此一年又一年地荒芜,我们的未来,将面对什么样的粮食问题?
我一直相信,还有许多热爱土地、热爱农业、重视粮食生产的老人,他们难忘过去的饥荒困苦岁月,怀念过去热火朝天的水稻栽种场面,他们舍不得肥沃的良田全部抛荒、板结,成为灌木、野草的乐园。我看到的那几亩播撒着稻秧的良田,就是见证。
多么希望我们曾经的良田,一如既往地种植粮食。唯有青山绿水与丰收粮田交相辉映,才能维护好大中华的壮美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