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1 09:49:19
莫再让社会出现沿门乞讨人
■戴助安
上小学时,读到一首民歌《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首民歌表现出的冲天壮志比楚霸王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大多了,是故没齿不忘。这首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1958年。于是乎,胡吹冒撂的怪象出现了——“丰产田”,亩产5000斤;“卫星田”,亩产1万到10万斤,这种粮食产量浮夸风恶性膨胀,造成了陕西省小麦总产比上年增长51.5%的错误估计,也为广大农民群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期挨饿埋下了巨大隐患。
浮夸风造成了“粮食多得不得了”的假象,于是办起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不定量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人们弹冠相庆,没想到解放才10年,共产主义来得这么快:“一夜东风百花开,天堂搬到人间来!”然而,人违天,天必谴。好景不长,1959年农业遭灾歉收,粮食日趋紧张,公共食堂虽然用“瓜菜代”节约用粮,但粮食仍然入不敷出。食堂不得不定量供应,人们又戏谑食堂化成了“食汤化”。不久公共食堂解体,人们又家家户户重起炉灶。
从1960年到1980年,粮食是人们最揪心发愁的事。伴随着三年自然灾害(又叫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走上了一条“勒紧裤腰带干革命”的时期。许多人家无粮断炊、青黄不接。1960年以前因是公共食堂,致使民户均无余粮度灾。富庶的关中平原本来是产粮区,而人们却要用家织粗布或旧衣物洗净染色到秦岭山区兑换山民的粮食,背回接济。据有关史料记载,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甘肃、四川、河南、安徽因受灾严重,灾民流入陕西武功县境内三万余人。那时候,逃荒要饭的人特别多,有时一天会有十几个难民在村里沿门乞讨,轮番要饭。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在村里挨门挨户地喊着“大爷大婆给点吃的,打发嘎!”有时乞丐甚至是成群结队地讨要。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女性灾民只要有口吃的,就随便嫁人。原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董丁诚2000年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可怜天下东顾西盼陇西妇人》发表在报纸上。句句辛酸泪,叙说了那时甘肃特别是甘谷县妇女流入陕西的惨状。董丁诚原籍甘肃天水,三年困难时期正在西北大学上学,他目睹了当年逃荒来陕并嫁给陕西的陇西妇女的凄惨和无奈。这中间有的甚至是被他叫做婶子或嫂子的。董丁诚以沉重的笔调写道,这些妇女为了逃命,“抛弃”了自己的男人和孩子,来到关中又嫁给陕西人,但他们并未和老家的男人离婚,实际上是一种重婚。但谁能忍心说他们犯了重婚罪呢?要知道,她们正是以这种“负重”的方式养活远在甘肃的男人和孩子啊!她们吃着陕西人的饭,给陕西人当着媳妇,却暗地里将陕西人家的钱粮偷偷寄给甘肃老家的男人和孩子,就用这种方式来维持留在家乡的亲人的性命。一位逃难在宝鸡并嫁人落户的妇女这样回忆:“她家30多口人,饿死了14个。二哥的大女子已经结婚了,有一个娃娃,也跑到武功,娘们各走各的,谁也顾不上谁。”最令人揪心的是,困难时期过后,政府要求她们迁回陇西,甚至强行遣送。但她们已经在陕西生下儿女——两边都是丈夫,两边都有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这让她们陷入了非常痛苦的选择中,并由此引发了一个个令人肝肠寸断、也令人震惊惋惜的故事。据说陕甘两省为此专门签订过一个协议,凡是未婚女性在陕西结婚成家(同居)的,一律予以承认;凡属已在甘肃原地结过婚而后又在陕西成家(同居)的,一律遣送回乡。有不少甘肃妇女不愿意返回原籍,政府派人来动员,她们就逃出去躲。最后政府只好动用民兵,采取半夜抓捕的办法,抓住后强行遣送。笔者的村里,就有一位被两次遣送回乡又两次偷跑入陕的妇女。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百姓的吃饭问题逐年得到解决,走过了由没啥吃到有啥吃再到吃得好的生活道路。村里沿门乞讨的现象也慢慢消失了。再也鲜有所闻外地乞讨妇女为了一口吃的随便“嫁人”的事例。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8年来累计脱贫近1亿人口。如今,在广大农村,再也看不到有沿门乞讨的现象了。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居安思危,爱惜粮食。2020年11月1日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显示,中国已有141178万人口。早在1994年,美国有个叫莱斯特·布朗的博士就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在中国和全球引起轩然大波。布朗认为,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将是巨大的粮食缺口,至2030年中国不仅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全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对此,1996年10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人民有能力养活自己,这个能力就是“农业高科技”发展。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获奖得者袁隆平、李振声也都驳斥了布朗的片面论调,严正地告诉世界: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必然能够养活自己,布朗的“劳心”纯属“杞人忧天”!发展高科技,多打粮食,毋庸置疑,而节约粮食,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也不容忽视。中国如果没有1958年公共食堂的浪费粮食,至少,可以应对1960年后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歉收。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个口号,应再次亮响于中国人的耳畔,特别是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