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1 09:49:50
粒粒皆辛苦
■石生选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全家围坐在小饭桌吃饭,每当有人如不小心将饭粒掉落到饭桌不屑一顾时,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地一粒一粒捡起来,然后津津有味地吃下去。
起初,这一细微动作往往引起子女的嗤之以鼻,觉得不就是几粒饭吗,就值得这么怜惜吗?可父亲不这样认为,喃喃道“糟蹋粮食有罪呀,哪怕是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看到父亲这么认真,我们也觉得浪费粮食不对,渐渐地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也就在以后做饭包括吃饭过程中尽量不要浪费饭菜。如,做饭尽量恰到好处,不浪费饭菜。至于在饭桌上哪怕是一颗饭粒也不糟蹋掉。久而久之,饭桌上不丢弃一颗饭粒成为家庭成员的习惯,如果谁有丢弃饭粒的情况,不是自己自觉捡起来吃了,就是总有人提醒捡起来吃掉。
原来,父亲大半生都是从旧社会饥寒交迫道路上走过来的,尤其父亲经历过的那可怕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年馑,多少人因饥饿倒毙的凄惨场面已过去多少年了,可是父亲还心有余悸,所以对浪费粮食的现象深恶痛绝。再者,不忘初心,父亲作为一介农夫自然格外珍惜自己的作品——一粒一粒粮食,那种“锄禾正当午,粒粒皆辛苦”的心思自然比我们有更深的感受,所以对于糟蹋粮食的现象来讲,父亲是最不能容忍的,用饭桌上捡饭粒的细微动作潜移默化教育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作为经历过那场特大灾荒的我来讲,再一次感受到了父亲为什么用那种方式教育我们珍惜一粒粮食的良苦用心。当时全家饿得全身浮肿,有气无力,我成天喊“饿,饿,饿”!脑子里全是粮食的影子。通过这次教训,我也和父亲一样,对粮食别有情感,不但自己珍惜粮食,在以后岁月里也成为人父时,一样教育子女不容许浪费一粒粮食,并且形成一种没有成文的家规。
改革开放后,父亲责任田的粮食打得满当当的,几间房子里都堆满了。看到自家的粮食这么多,父亲满是皱纹的脸漏出了少有的笑容。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储存粮食吧,父亲特此挖了一口粮窖,将粮食移至其中,妥善保管起来,用父亲的话讲“这也算‘深挖洞,广集粮’——民以食为天吗”。甭说父亲的这一招挺灵验和实惠的,以粮窖的形式存粮独具特色,多少年过去了,粮食都不变质,甚是神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里,父亲一脸的恼气,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完整的雪白雪白的馒头,既生气又无奈地说“不因为粮食多了,就如此浪费粮食,看看,这么雪白的馒头就被好端端的扔在路边了,败家子”!末了,父亲自言自语道“什么叫防患未然,还是首先把粮荒的事情做好呀”!这件事发生后,父亲不知怎么想的,找人(此时的父亲已经快步入生命的尽头了)又打了一口粮窖,并且特意买回粮食装得满当当的。
如今,父亲早已走了多年了,可是一看到父亲的粮窖,我们就更加珍惜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