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农科记者菜都行⑧ | 战天斗地!“寿光精神”熠熠生辉

2021-05-24 09:22:00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闫瑜涛

“‘六股路套知了 ——老窝里等’,这个歇后语是寿光独有的。 六股路是个村庄, 全村只有一棵树, 知了飞起来, 无处落脚, 最终还是要飞回来的,落到树上。要套它的话,老窝里等就是了。这也生动地说明,在这片盐碱地上长棵树何其难。”面对记者,《北方蔬菜报》总编辑马健金句迭出,圈粉无数。

5月19日上午,“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寿光乡村振兴”大型调研采访活动记者一行,来到了地处山东省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的林海生态博览园和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连接点双王城水库。

▲漂浮在水上看报纸的神奇景象并非死海独有,林海生态博览园内也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湖泊。

战天斗地,万亩荒地成林海

“春冬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这是当地老百姓当中曾经广为流传的俗语。说起山东北部的沿海之地,可能人们印象中最多的就是泛着盐花的盐碱地。但是在寿光市以北的林海生态博览园四万亩的土地上,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生态绿洲”和层林掩映的“北国江南”。

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干部朱小惠告诉记者,双王城以前叫霜王城,笔画比较多,后来谐音口口相传简化为如今的双王城。名字里面曾有“霜”字,也证明了这里曾经有大片的高度盐碱化土地,别说种菜,草都长不了,可谓寸草不生。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寿光人因地制宜成功进行了土地改造实践,一百多种数百万株苗木在这里茁壮成长,并在改造盐碱地的过程中,实现地下卤水降卤与工业化工生产的良性互动,地表水系与生态养殖的闭合循环,造林绿化与农业生产的完美结合。如今的盐碱地,不再是阻碍老百姓经济收入的“不毛之地”,反而成了创造财富的“风水宝地”。

▲东方不沉湖湖水中的含盐量高达15%以上。

绿树成荫纳清凉,荷花池畔闻清香,循环水系育虾蟹,鸥飞鹭翔生态美……置身园中,蓝天、绿树、荷香、水景扑面而来,让人美不胜收。记者目之所及皆图画,步履所至皆仙境。

据园内解说员讲解,“如今的林海生态博览园,虾蟹、鱼类的产量每年达到300多万斤,经济效益可达1000多万元;水稻、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我们这里有机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小枣、冬枣等适合当地土质的水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任前来采摘游玩。”在盐碱地上,林海生态博览园硬生生开辟出一片绿洲之地,成为“山东塞罕坝”。

▲林海生态博览园

毫无疑问,这个“山东塞罕坝”,从侧面折射出寿光人吃苦耐劳的性格,锻造出寿光人坚韧不拔的意志,造就出寿光人厚重大气的品行。这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食粮”,是战天斗地“寿光精神”的绝佳范本。

移土造库,一江清水送胶东

离博览园不远,记者来到了南水北调东线胶东干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水库——双王城水库。

“众所周知,长江黄河,各走各的道,但是有了双王城水库,南水北调的长江水与引黄济青的黄河水在这里‘相遇’。高峡出平湖,在土质比较松软的平原地区建设双王城水库,是战天斗地的‘寿光精神’!”帅气的马健,为记者一行全程当起了“金牌导游”,把“好客山东”和“文化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

▲“山东塞罕坝”

有了这么个“大水缸”,有效地调节了双王城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降低了周围土地的盐碱化程度,起到了改善土质的作用。据介绍,该水库主要面向胶东地区、寿光市城区以及水库周边地区,为当地高效农业供水。寿光北部地区地广人稀,土地盐碱化程度较严重,当地村民原先只能种些棉花等耐盐碱作物。因为水解决了,当地农民逐步改变种植结构,得以参与到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大潮之中。

▲“金牌导游”马健

“高峡出平湖”的双王城水库,为“寿光精神”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大地为鉴!从泛着盐花的盐碱地,到大美林海,从饱受盐碱之苦,到造地上水库引水压碱,是几代寿光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决心,改天换地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收获。这并非个例,寿光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定胜天”的道理。因为这样的精神,无数个“不可能”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可能”。

伟哉,“寿光精神”!

▼这是当地提供的旧图,我们能明显感受这片盐碱地昔日的情形。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