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近30年来小麦农机具的变迁史

2021-05-24 15:25:00   

我上小学那时,每到三夏季节学校就放忙假,师生都支援三夏,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拾麦穗。按劳记酬。每斤小麦穗三分钱,一个三夏期间能挣够一年上学的所有费用。今年小麦生长期遭遇低温,多雨、病虫害,大风等自然灾害,特别是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浸袭,经过农技人员和广大群众积极防治,小麦已进入腊熟期,仍然丰收在望。看着一片片即将收获的小麦,我对小时候小麦收获的情节沥沥在目,思绪万千,仿佛回到童年小麦收割年代。记忆犹新的三夏标语“龙口夺食,颗粒归仓,抢收抢种”。父辈们常说仓库有粮,心中不荒。粮食安全对于个人家庭关乎生存和健康,对于国家社会关乎稳乱和盛衰。

镰刀

在我童年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获小麦工具主要是镰刀。每到麦收前夕,父辈们便开始准备工具,有的到集市上购买崭新的镰刀,有的翻出闲了一年的旧镰刀。麦子成熟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听父辈们说麦黄一时。甚至让人有些措手不及。那时耕地面积充足,在“以粮为纲”年代,为解决吃饭问题,小麦播种面积大,群众能把播种的地都种上小麦,基本没有荒地。大人们经常给我们说,六零年至六二,三年自然灾害,由于连续干旱,庄稼收成减少了很多,人们经常无粮吃。靠镰刀割麦,一把一搂地割,劳动强度大,成年人每天能割一亩左右。下地前父亲则一一查验镰刀,轻轻抚拭着曾经锋利无比的刀刃,不时地用嘴吹落浮尘,目光里满是疼惜。父辈磨镰多用青石,石面平滑柔和,磨出的刀刃更有韧劲。每年的开镰,父亲都当仁不让。他站在最前面,左手拢麦,右手执镰,轻轻的一挥一哧!举起一束麦把高高扬起在人们面前,如同扬起一面旗帜,“今年小麦好”。割麦为了抓好晴朗天气,下地割麦去的早,中午有时不回来,夜晚月儿挂上天才回来。把割麦时节叫三夏,夏收,夏种,夏管。这样的劳作持续十天左右才能完。我也尝试着,学着父辈们,用镰刀割麦,由于手小,每次只能搂住一小撮麦杆,不断经常弯腰,割麦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每到三夏,我就知道割麦辛苦艰难,帮大人们干好其它活。一把镰刀父辈们不离不弃,父辈们挥镰一把一搂割、一步一步丈量麦田、一滴一滴流着汗水。真正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宜。深刻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割倒的是麦杆,换来的是丰收。镰刀是收获的象征,镰刀总结了小麦生长,定格了当年丰收。

脱粒机那时拉回来的麦杆靠牲口、拖拉机拉带石碌进行碾压,一天碾一场,在天气晴好情况下每个小队碾完需要十天左右。随着生产责任制分地到户,一家一户麦场面积很小,难以进行碾麦,上世纪八十年代用上了脱粒机。虽然脱粒机,只要将麦杆推进脱粒仓里,就可以直接将麦穗脱成粒,解放了碾场繁锁,但脱麦时有四、五个左右环节岗位,每岗位至少需要一至二人才能正常运转,需要其他二户以上家庭成员帮忙。那时脱粒机一开,轰轰鸣鸣,每个人忙前忙后不停地干着。

当看到堆积如小山的麦子,全家人如释重负,累在身体,甜在心里,交完公粮,全家人一年的口粮有了保障。脱粒完了,还要进行扬麦、凉晒、麦草碾展、垒麦草。脱粒机大大减轻了劳作负担,促进了颗粒归仓,但人们为此负出,也很辛苦。三夏结束时,许多人手要退一层皮,都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更加懂得粮食珍贵。

联合收割机

随着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很快,以前的耕牛、拖拉机、脱粒机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联合收割机。每到小麦收割时,我骑上摩托车,带上编织袋,循着收割机的声影。联合收割机眨眼工夫,大片的麦田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人们的观望和惊叹中便荡然无存,麦粒进袋了、麦草打捆了。特别是小麦单产的提高,科学种粮技术普及,小麦产量连年上升。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吃饭不愁了。随着父辈们离世,我们这代人种粮的不多,进城打工的不少、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出现了撂荒土地,也存在着浪费粮食现象。看着这些荒地,国家社会很重视,年轻人应当觉醒,你们前辈们为延续生活,手持镰刀是怎样日出而作的。每当三夏来临,想起当年麦收时的情景,总有一种温情从心底泛起,挥之不去,因为那就是乡愁。

虽然镰刀割麦己成历史。 现在,学校都加强了劳动技能教育课,“镰刀”割麦更能教育学生珍惜粮食,粮食安全从学生抓起了。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