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种在大地上的梦

2021-06-01 15:18:05   

种在大地上的梦

■陈婉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妈妈亲口给我讲的。民国十八年,关中地区大旱,兵匪横行。粮食极缺,又遇横征暴敛。姑奶奶家虽是当地富户,有点存粮。但是,因为坐吃山空,日子也是举步维艰。大年馑最艰难时期,姑奶奶家来了一位客人。客人面黄肌瘦,一看就是来寻吃的。姑奶奶作不了主,全家人都在瞅着一家之主----姑奶奶的婆婆。等孩子们喝了点汤好不容易睡了,姑奶奶的婆婆吹了灯,黑灯瞎火开始给客人做面条。孩子们饿得根本睡不着,听着奶奶窸窸窣窣在瓦缸里舀面粉、拌面絮、擀面、下面、捞面、把面条给到客人手上。闻着面条的清香,孩子们个个口水涟涟。大表叔听着姑奶奶和客人都出去了,光着身子跳下炕去,用筷子在锅里捞啊,捞啊!没有捞到半根面条。其他兄弟姊妹们头伸得跟天鹅一样看着,表叔点燃油灯,发现清汤里竟然没有一丁点面条。表叔们满心怨恨,姑奶奶平静地说:“这一碗面,是救命的面。”

渭北平原自古一马平川,只要风调雨顺,春天的麦田一片葱茏,夏季麦浪一望无际。丰收的场面如诗如画,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可是,如果天公不作美,地里的庄稼就会颗粒无收,农民碗里的光景稀薄得可以照见人影。从翻地下种开始,施肥、浇水、除草、打药、收割、碾场、晒麦子、交公粮、入仓这一系列活计,让我们不仅仅经历了劳苦愁烦,收获了农耕知识,也学会了期待和坚韧。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的农民主要靠农耕生活。尤其是包产到户后,家家都把土地看得宝一样,就像书法家的宣纸,科学家的实验室,手术大夫的刀片。即使塄坎地头,也绝不会让它荒芜。那时候,我对粮食还没有什么确切的概念。虽然知道要节约粮食,知道父辈们为了粮食耗干了所有的精力和血汗,也看到父辈们吃完饭必须要添碗,但是令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粮食对农民意味着什么,是我上大学凑学费而卖光了家里所有的存粮。想起一仓麦子装成袋子排成了行,父母擦着脸上的汗水和收粮食的叔叔讨价还价的情景,我又一次想起了《卖米》的作者,北大才女张培祥。

在扶风上高中时,为了感谢学校老师对我的关照,妈妈时不时让我提一壶粮食醋或者菜籽油以表心意;姑姑听说我在大学里受人恩惠,把自己田里种的芝麻,一大半都给了我,让我带给恩师。借着开会空档,姑姑悄悄来给我送吃的;姐姐姐夫感念我读书清苦,周末不回家时,他们总会找个借口顺便给我送馍馍......后来我当了老师,也收到过学生偷偷送我的礼物,大地上生产的最朴素的东西。粮食,是大地的馈赠,是农人们养家糊口的生存品、馈赠亲友最实惠的礼物,也是天下苍生修行的道场。“土地不会亏待人”,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小时候理解不了,只知道它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样,并不真正了解其中的深意。现在想来,真是糊涂。

母亲对待土地,堪比自己的孩子,无论松土还是施肥,除草还是打药,都要用心用力。那时候,我只感觉到累,无暇顾及其他。与土地相连的农民是清贫的,种子、化肥、农药,就连从冯家山水库灌溉的水都是金贵的。清贫的农民,面对这一系列繁重的开支,怎么会不珍惜粮食,舍得浪费呢?一碗面条,从一粒种子开始,和着多少汗水和期待,才能爬上餐桌,来到我们的唇边。说来有点惭愧,有次我饿了,母亲在忙着做家务。我自己舀了点面粉,准备自己学做煎饼吃。第一次做,难免笨手笨脚,到处撒的是面水。母亲没有像书上说的那样鼓励我,原谅我,让我学会知行合一,而是操起扫把把我赶出了厨房。我相信母亲一定是爱我的,我却因为浪费而挨了打。粮食是大地的女儿,我也是母亲的女儿,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头一胎生了姐姐的妈妈,生了我就会影响她生弟弟。就跟大地选择了种小麦,那就不能再选择种油菜或者其他作物一样,妈妈心里苦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的土壤只能种某种特定的庄稼,不断尝试意味着冒险和糟蹋。吃惯了面条的胃,接受米饭需要勇气。错过了时令,土地也不会开恩。种庄稼容不得你任性,越朴素的东西越有脾性,只是你不曾深交而已。它不像工厂生产的钢铁和塑料产品,粮食怕潮怕生虫怕曝晒怕火,保质期有限,是最柔软最亲和的生命。麦子种在大地上,跟我们人生活在尘世一般,会遭到病虫害侵袭,需要人类精心呵护。

我姨夫当年在外村承包了上百亩土地,眼看着金黄的麦子快要下镰收割了。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谁的一把火,大片的麦子化成了灰烬。可能是因为一个随意丢弃的烟头燃烧了路边的干草,一阵风引燃了大火。也有可能,是谁不满意承包政策,故意放火烧了一大片麦田。也可能是姨夫得罪了什么人,人家想不开放了一把火。一想到成熟的麦粒在火舌里哭泣,成片的粮食化为灰烬,我就替姨姨一家感到难过。姨夫的黑发,在一夜间霜染满头。人祸可恶,天灾难躲。

有一年,麦子明明已经成熟,阴雨连绵数月不晴。地里没有收割的麦子在雨水里迫不及待地长出了芽,收到麦场上的麦垛被捂出了水蒸气,麦芽比土地里的麦芽更长。麦子跟人一样,得到一点雨水和水气滋润,就会快乐发芽开花,这是所有生物的共性。可怜了那些束手无策的农民兄弟,一年的辛劳化作了泡影。那一年,我们吃的馍馍黏牙,吃的面条一下锅就散了神,家家的日子过得压抑而恓惶。

坚强豁达的农民,不会因为一季没有收成就会罢休。到了第二年耕种季节,他们又会精心播种重新开始。土地的使命就是让粮食生生不息,让生命燎原延续。土地,既是人落脚生存的有形力量,更是人们发展壮大的无形支柱。“仓里有粮,心里不慌。”在天灾人祸面前,只要人类还有一点点种子在,希望就在。只要根基扎在土地上,大地就会想方设法供养你滋润你。粮食就是大地的孩子,而房子不是,它鸠占鹊巢。

粮食是种在大地上的梦,它为生存执勤,为大地站岗,为人类生命的的繁荣与发展守望。看着非洲的同胞因为饥饿和贫穷无奈死去,看着餐桌上的浪费,我们有什么理由熟视无睹。守护粮食,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家训和根脉。

微信图片_20210521093054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