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4 14:31:43
5月27日下午2点,全传云第一次感受到2021年太阳的毒辣,那白晃晃的太阳晒得他满头是汗,脸已晒成红黑色。风吹麦浪,走在已经泛黄的麦田里,他满眼都是丰收在望。
52岁的全传云是临沂市兰山区枣园镇郑家庄村农民,也是当地一家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今年雨水好,小麦成熟期集中,我就怕到时忙不过来。”他说。
枣园镇2021年共要收获1.2万亩小麦,全传云的合作社要完成约1万亩的收获任务,他要保证把农民上万亩丰收小麦收回家。“6月5日是芒种,10日就要开机收麦。”今年小麦的集中成熟,让他感受到了压力。
合作社的小麦联合收获机,已经检修完毕。
5月10日,为全镇小麦打完防治红蜘蛛的药后,全传云就开始筹划麦收的事儿。枣园镇共有40多个村种小麦,这些村的每一块麦田,全传云都要在麦收前至少走一遍。同样需要这么走一遍的,还有59岁的合作社生产安全员胡发志。
全传云必须弄清每个村种了多少小麦,每块麦田的成熟期,是否有倒伏。麦收过后,很多地块要栽水稻,农民在田间育稻苗,走在麦田间,全传云还需要再三叮嘱农民:给稻苗浇水时,一定要看好了,别让水流进麦田,要不过些天收麦就是个大麻烦。
为了应对麦收期间遇雨,合作社有几台履带式小麦收获机,雨后泥泞也能下地。“但如果浇稻苗时,麦田大量进水,履带也不管用,一样能陷进去。”全传云说。
这期间,全传云还要逐村签订小麦机收合同。合同中,收多少亩,什么时间收,都写得很清楚。
为了应对今年小麦成熟期集中问题,全传云新购进了4台小麦联合收获机,合作社的小麦联合收获机达到了25台。“新购进的每台,国家补贴了3.68万元,我掏了7.2万元。”他说,“这种收获机,老机手10分钟就能收一亩小麦。”
全传云新买来的这个大家伙,10分钟就能收获一亩小麦。图片中能看出来,全传云的脸已经晒黑了。
合作社与各村的小麦收获合同还没开始签,全传云找出一份去年的,今年合同条文没变。这个小麦秸秆切碎还田合同,其实也是小麦收获合同,因为二者同时完成。
跑完了每个村,看完了每块麦田,全传云就要为上万亩麦田制定出详细的收割计划。包括收割顺序、每个村什么时间收、收多长时间、派几台机械去...计划必须做得一清二楚。保证麦收开始后,合作社的25台机械哪天到哪个村、收获多少亩小麦、用多少时间等等机手心里明白;村里来几台机械,每户村民家的小麦什么时间收,村干部、村民都清楚。整个麦收的有计划、有秩序进行,才能不出意外。
2002年,全传云自己买来小麦联合收获机,帮农民收麦。“那时候,机械少,活多,对机手说是好事,可经常会出现意外。”他说,意外有两种,一种是机手收完一个村的麦田时,不知道下一站去哪里;一个是约好了去一个村收麦,半路被人拦下了,不帮助收完不让走,就会造成失约。“机手找不着麦田,农民找不着机械,那时候是常事儿。”他说。
2008年,全传云自己办了个企业,便不再开着机械帮助农民收麦。和他前后买农机的农民,不断上门来劝他:继续玩机械吧。全传云觉得国家政策好,又能真帮农民的忙,就决定重新买农机。
一个人,一台机械,力量太小。全传云联合其他4个有农机的农民,成立了晨沃农机合作社,那时他们有5台小麦联合收获机,6台拖拉机。
到现在,合作社共有66个社员、25台小麦联合收获机、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6台水稻联合收获机、9台用来飞防的无人机和26台拖拉机。
现在,当地农民都愿意把自家的小麦交给合作社来收获。合作社会按合同来收小麦,不管地块大小,一个村的小麦全部收完了,才能离开。“小地块收获效率低,没有合同的情况下,个别机手在一个村收完大地块的,开着机械就走,小地块的麦收就成了大麻烦。”全传云说。
2020年小麦开始收获时,合作社的部分机手们,在合作社大门口拍了个照片。
全传云2020年在田间随手拍下的机收小麦场景。
到了麦收时,全传云会更忙。有机手提前收完了一个村的小麦,他要调度;有机手觉得不能按计划收完一个村的小麦,需要加派机械,他要调度。25台机械,上万亩小麦,在他的安排和调度下,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收获任务。
这几年,这个合作社一直在组织有序地完成当地的小麦、水稻、玉米收获任务,因此被评为临沂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我们的机械,都带着粉碎器,把麦秸切成8厘米长短。收获完的当天,必须完成旋耕任务,以防止个别地块的麦秸被焚烧。”全传云说。合作社建有烘干塔,遇到阴雨天气,农民收获来的小麦,在烘干塔里走一遍,烘干、去杂质后就可以直接入库。
为了麦收,全传云要在麦田间跑半个月,而枣园镇的麦收,六七天就能完成。具体到一个农户,家里不过二三亩小麦,几乎啥也不用管,半个来小时,就忙完了。
麦收完成时,他会晒得更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