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 10:48:00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阳峪镇新店村,位于乾陵以北不出20公里的位置,却因为地处连通铜川的丘陵地带,千百年来,一口水井要打300多米,才能打出水来。没有办法浇地,只能靠天吃饭。
不求名 不爱财
1973年,农村公社时期,毕业于7年制初中的马光佐,成了合作社的一名“社员”。那时,辛勤劳作一年下来,交完公粮留下种子,人均只有70斤口粮。群众吃不饱了,全靠挖野菜充饥。
好在在那个年代,各个乡级单位,都有一块试验田,供当地的农技专家,就一梁一峁不同地块,进行具体的栽种试验。
后来农技专家走了,马光佐就坚持采用专家的方法,观察小麦出穗、出花、授粉、成熟的过程,边观察、边记录、边做小麦的杂交试验。
“自从开始研究小麦,咱一下就爱上这事了。一不求名、二不图钱,就是想在老祖祖辈辈生存的这道旱塬上,培育出一两种产量较高的小麦。”马光佐说。
有了这样的想法,四十多年如一日,马光佐自己摸索、由小到大,研究起旱地小麦来。
一块田 守一生
走进马光佐的小麦试验田,你就会看到,一道一溜的长方形田块里,种着高低不一、品相相异的小麦。进一步问他品种名称,他扫一眼麦穗下扎着的塑料牌子,就能给你报上名来。这个是乾新22、那个是乾新005;那个是166、这个是302,顺着马光佐手指的方向,你就会看到一个塑料牌子,上面写着的品种编号,一个也不会错。
作为马光佐“乾新免灌小麦联盟”成员,听说有人来采访,一大早就来到田边的村民马旭说,我们这个地界,方圆几十里,咱就佩服人家光佐,这么一块普通的田地,一坚持就是45年,而且你问起小麦的特性,哪个抗病、抗寒、抗倒伏,哪个杆粗、大穗、籽粒多,一点也不出错。
联盟成员尚铁民说,2010年,他们村3户村民种植了马光佐繁育的乾新007,第二年获得了好收成。马光佐的小麦良种一下子在当地家喻户晓,没出两年时间,种植总面积就扩大到两万多亩。
要说近年的具体收入,马光佐会指着东边一片小麦田说,那边那十几亩,都是乾新005,每斤种子卖3块钱,还能卖一点钱,看着像是卖了一点钱,都贴补了家用。
问他这么大年纪了,最想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马光佐说,希望他的旱地小麦,到2025年,亩产量能达到1500斤;2030年,能达到两千斤,如果能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农民育种专家”,他的旱区农业之梦,就彻底实现了!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梁愿 视频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