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5 14:11:40
珍惜每一粒粮食
■王淑静
小时候, 每到三夏大忙时节,老师说的最多的词语就是“颗粒归仓”。那时候无论是夏季或者是秋季,学校都要放“忙假”。节气过了“芒种”,田野里的麦子就像金色的海洋,空气里都弥漫着麦香的味道。大人收割完麦子,忙着脱粒,小孩子就要提上篮子去地里捡麦穗。捡完一篮麦穗,脚上的旧绒布鞋就会被被锋利的麦茬磨得薄如蝉翼或者干脆就露出了脚趾头,手指头也会被戳得红红的满是倒刺,但那种收获的喜悦是无法言表的。如果有孩子把捡来的麦穗全部头朝一起捆扎得整齐齐,就会得到田间地头大人由衷的称赞,那声称赞对我们来说是比吃了蜜糖还甜的。捡麦穗,让我们这一代人早早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意味。到了忙罢,谁家孩子捡的麦穗多,大人脸上就会充满了骄傲,那表情比自家的粮食丰收还要高兴。
麦子脱粒完,开始晾晒的时候,场上全是家家户户的小孩。头顶白花花的太阳,阵阵热风扑面而来,我们拿着木耙子,过一会就把场里的麦子横着划拉过一遍,再竖着划拉一遍,划过的次数和痕迹便是这小孩勤劳与否的见证。那麦子是要在大太阳旧晾晒五六天,干透了才装进粮仓。每天下午把麦子装进口袋,第二天早上再倒出来摊开,小孩就要帮着大人张袋口,解绑口袋的绳子,总之谁都不能在场院里闲着,乱跑是要挨骂的。
记得有次午后忽然来了一场雷阵雨,堂哥家的麦子没来得及收,被雨水冲到了阴沟里,他和嫂子拿着笊篱边往出捞边流眼泪。天上下着雨,脸上汗水、雨水还有泪水混在一起,那情景又可笑又辛酸。
秋天玉米成熟了,放忙假就要帮大人掰玉米,玉米杆比我们小孩的个子要高许多,大部分玉米棒子又粗又长,小孩子要使出吃奶的劲才能掰下来,往往掰完一晌玉米,手腕又酸又疼,脸上被玉米叶子划出纵横不一的红道道,汗水一浸,那滋味又辣又疼。
我们还要帮大人装袋子装车,回家后再倒出来。如果秋收碰上阴雨季节,装满玉米棒的架子车陷进稀泥路的深坑里,小孩就在后面帮着推车,车子推出了泥地,往往身上就溅满了泥水。到了晚上,大人心疼孩子,让早早睡觉,往往一觉醒来,白天倒在地上的玉米就不见了,院子中间或者门前的墙边,树杈上就多出了金黄的“玉米塔”。秋收的季节,家家锅里都是鲜嫩的玉米棒子,刚挖出的红薯或者脆绿的黄豆,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果实吃进嘴里,那是一种充实和满足。
每年两季的“忙假”,就这样让我们懂得了“汗滴和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所以,遭蹋粮食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深深的犯罪。后来上初中,上高中背馍,即使是馍发了霉,被老鼠咬了,我们往往把霉点抠掉,把老鼠咬过的部分掰下来,把能吃的尽量吃掉,谁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实在不能吃了,也要拿回家去喂猪。在学校食堂上灶的同学的饭票,也是用家里背来的粮食换来的。生活让我们早早就体会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长意味。
管子说:“仓廪食而知礼节”。勤劳节俭是我们中国人一代代的优良传统。“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习主席提倡“光盘行动”,更是继承发扬这种优良传统的良好举措。袁隆平院士逝世,好多网友都说:对袁院士的最好纪念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
微信图片_2021052109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