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借粮

2021-06-15 17:47:55   

借粮

■席汉初

吃大锅饭年代,经常缺粮。尤其到了春荒时节,十有八九的农户吊起铁罐当钟撞,就是巧妇也难做无米之炊。

我们生产队的二十多户农户居住在靠河边的平缓地带,有五十多亩水田,由于人多田少,农业技术落后,打下的粮食勉强熬过次年二月份,从三月到五月连续缺粮。

闹春荒时,生产队老队长焦急万分,不能等着全队一百多口人挨饿遭罪。他就会带上礼物,到高山上去借粮。那时,住在高山上的村民开荒耕种,土地宽广肥沃,人口又少,收获的粮食吃不完,经常有城里市民逃荒到高山上长期居住,为的是吃上饱饭。他们的干部也愿意把多余的粮食借出来,等到下半年粮食收获时,由借粮的生产队到粮站交粮抵交他们的公粮任务,一来省去了几十里山路运输的辛苦,二来帮助缺粮的老百姓渡过春荒。

有一天,老队长通知家家户户的劳动力次日到三十里开外的高山村借粮,借粮数目五千斤包谷,每家借粮的数量按人口分配,我家定额一百五十斤,下半年分粮时扣除。父亲一人背一百多斤粮食很吃力,我十三四岁,父亲叫我一同去背粮。听说去背粮,我很高兴,又能吃上一段时间的饱饭了。

天刚微亮,我和父亲便带上干粮,背着背篓,紧跟三十多人的借粮大军,大家唱着山歌,说着笑话,翻过两座大山,满头大汗的来到目的地。走到木架结构的粮库,只见大屋粮仓的粮食堆得满满的,金灿灿的包谷格外耀眼。我们忘记了疲劳,纷纷用布袋装包谷 ,由他们的村干部过秤记账,借粮户签字按手印,我们队长带一份做凭证。

装好粮后,大家各自拿出干粮狼吞虎咽。这时,高山村的村民都涌来看热闹,有的用鄙夷的眼光瞅着我们,有的说话阴阳怪气,冷嘲热讽:“都说你们河下好,顿顿吃白米饭,怎么今天跑到山上借包谷吃?”,“过去说高山上的人野蛮,河下人能干,现在我看是高山出英豪,河下出饿鬼。”有个泼辣的妇女指着我们几个年轻小伙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们都上山做上门女婿吧,谁会把养的女娃儿嫁给你们河下饿肚皮,喝西北风?”

你一言,他一语,数落得我们无地自容。本来借粮就是向别人乞讨,卑贱低下,又不敢顶撞,生怕他们不把粮食借给我们,只能忍气吞声,忍辱负重。

老队长实在听不下去,满脸堆笑地说:“我们去年粮食受了灾,减了产,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这次来借粮,有借有还,又不是白吃你们的粮食。感谢你们救了急,我们还得赶路。”

返回家的路上,大家群情激昂,都说今天受够了窝囊气,以后饿死也不上山借粮。

我背了四十多斤包谷,行进在羊肠小道上,时而下沟,时而上山,弓背弯腰,艰难吃力,我们爬一步坡,喘一口气,三步两打杵,五里一小憩。面对大山,年老的朱大爷哼起了山歌:“阳阳坡,陡岩岩,老婆娃儿穿草鞋,出门背个背架子,进门一捆块子柴。当哥莫当背二哥,幺妹莫跟哥哥来,假如幺妹来跟我,月亮坝里好会合。”他的歌声悠扬顿挫,婉转动听,令人荡气回肠,余音绕梁,大家听着歌声,抖擞精神,加快了脚步。

太阳落山时,离家不远了。这时,我脚下一滑,一个倒栽葱滚到了地上,袋子里的包谷撒了一地,父亲本来心中憋着一股怨气,怒气冲冲对我骂道:“不中用的东西,走路不长眼睛”。连忙放下背篓,把我拉起来,又仔细的一颗一颗地捡起地上和草丛里的包谷粒,我也跟着捡,同路的五、六个邻居也一块过来帮忙,不一会儿功夫,倒出来的包谷重新回到了袋子。

自那以后,再没有人上山借过粮。也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种好了粮食,身杆儿才硬得起来。能吃得起饭、吃上饱饭、吃好饭,人才活得有尊严,日子过得更舒坦。

微信图片_20210521093054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