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6 10:45:46
我与粮食的故事
■纪昌庭
60后的我,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时期。随着时代变迁,斗转星移,让我们这代人真正见证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强、从强到精的生活发展轨迹。
社会的发展基础,以粮食作为根基。古时的历次战争,都不可改变地遵循着“兵马不动、粮草先行”这一铁的制度。
现在的和平时期,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又被列为最基本的帮扶措施,足以说明人们有了粮食吃,生活才会有保障,社会才会有发展。
我家处在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河南商丘,在粮食生产和发展的前世与今生中,我亲历了一个个有关粮食的故事。
交售公粮
“种地完粮、经商纳税”沿袭千年的传统制度,被人们奉为“天经地义”。
那年,我刚进初中,也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初期。麦季刚过,为积极响应国家“勇交爱国粮”的号召,父亲就抓紧选好上等的小麦,晒干后,装在了一架借来的平板车上,说是明天要去镇里的粮站上交公粮,并嘱咐我凑星期天一同去。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正式融入社会生活,心里非常高兴。
满脸稚气的我,便随着父亲用脚步丈量着十几里地的土路。父亲架着车把子在前面使劲地拉,时不时从脖颈上拽下早已泛黄的白羊肚手巾擦把汗,然后又扔上去。我在后面用娇嫩的小手使劲地推,我们爷俩在通往镇区的小路上负重前行着。一会的功夫我便大汗淋漓,口渴难耐,好在一路上有本家的二爷爷和几位叔叔们作伴,他们有说有笑地缓和着气氛,我才勉强坚持到了镇里的粮站。
从未见过世面的我,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粮站内人头攒动,说笑声不绝于耳,五颜六色的蛇皮袋子都鼓鼓的装满小麦,“山”似地堆放在各自的“运输车辆”上,平板车、自行车、单轮的小土车等“龙”一样把粮站的东大门和北大门围得水泄不通,于是我们就融入了交售公粮大军行列。经过一番的排队、审验、卸车、入库等一系列的必备程序后,当年上交公粮的任务就完成了。
回到家里,父亲在收拾剩余粮食时,却表现出一脸的无奈,我关心地问父亲是不是累了,父亲面无表情地回答说:“我们家的粮食在除去上交的公粮后,就所剩无几,家中七、八口人,接下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呀”。父亲说的也是,虽说那时生活稍有好转,但生产力底下,种植技术落后,即便风调雨顺,一季下来,亩产小麦也只有两百斤左右,生活确实挺难的,但为了生活我们也得顽强拼搏。
第二年,我们就用自家添置的平板车去交公粮,并改为了用牛拉。
再后来,邻居大叔家新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我们可以坐在上面去交公粮了。
日子总算一年好似一年,父亲也一年老似一年,可脸上的笑容却比从前多了许多。
2006年,沿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随后,每到麦季过后,我便亲自驾驶自家花7000元钱新添置的农用机动三轮车,载着父亲到镇粮站卖余粮,父亲每逢看到卖粮后得到的一沓钱,都高兴得合不上嘴。但我却能感觉到父亲此时想说的是什么。
喝疙瘩汤
我在家中的姊妹六人当中排行最小。常言道:老大受宠,老小娇贵。我八岁那年,大哥应征入伍去了外地,我便集“受宠”和“娇贵”于一身。不懂世事的我便成了家中的“王者”。每次吃饭,我都享受着特殊待遇,但我却对红薯面馍和玉米面馍是不屑一顾的,特别对疙瘩汤极感兴趣,因为疙瘩汤里面的疙瘩是用纯小麦面做的,好喝呀!
每逢遇到母亲烧疙瘩汤时,我便像“皇上”一样,把握准时机,根据每人吃饭快慢的不同锁定目标,看到谁即将把汤喝完的时候,就赶紧跑步上前索要他(她)碗里还没来得及喝的面疙瘩,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一段时间过后,我便肆无忌惮,每次都给他(她)们抢了个精光。
有一次,当我走到四哥跟前时,他碗里的疙瘩已经剩下不多了。原因是,趁我来的迟,他却赶紧喝了一口。待他刚把余下的疙瘩倒进我碗里的时候,却狠狠地踹了我一脚。此时,站在一旁的母亲瞬间眼圈红润,不知是因为我的被踹,还是因为四哥没能喝上应该属于他自己的那点疙瘩而戳伤了她老人家的心呢?当我再回过头来看到面黄肌瘦的四哥时,我却没有哭出来,他毕竟才比我大三岁。
时光荏苒。我们品尝过曾经的艰辛;也享受到了如今被反哺的益处;同时,亲眼目睹到当今中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愿粮劫不复,粮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