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粮祖宗

2021-06-16 10:51:08   

粮祖宗

■叶传龙 

引子    

2018年9月23日,第七届“中国农民歌会”在安徽滁州唱响。我正在现场观看演出,妻子突然来电话,我那80高龄的表哥从乡下来到我家了。他捎来了家乡丰收的喜讯和几袋杂粮。叙谈中表哥说,今天是丰收节,今年农村又是丰收年,带了点玉米、红薯让我们尝尝,也让你们不要忘了过去的苦日子。

一个乡村老人,一个典型农民,不但关心着丰收节,还不忘提醒我忆苦思甜,真让我感慨万千。

难忘“无米炊”

我生于上世纪六十时代。年幼时正遇上自然灾害,吃不饱便成为生活常态。那年头,村里人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我家因为母亲是把过日子的好手,生活稍微好过点儿。我记得很清楚,母亲是把粮食叫着“祖宗”的。她还教了我们首儿歌:敬了粮祖宗,米缸不断线;敬了灶爷爷,上天尽美言。我发现,母亲做饭不是用大碗从米缸里挖米,而是用手一把一把往外抓米。年少的我还以为母亲干事磨叽,长大方才知道,那是母亲在精打细算用心数米,想着法子让“祖宗”显灵呢。

那时候红薯、南瓜、玉米是我们家的主食,经常中午煮红薯晚上熬玉米粥。一天中午,我从8里外的学校跑到家,掀开锅盖一看又是煮红薯,气得没吃一口,掉头又返回了学校。后来姐姐告诉我,我走了以后,母亲就一直掉泪。在那个年代,收下的粮食几乎都交了公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让母亲又有什么法子呢?

有时候,我家也揭不开锅,一天只吃两顿,中午那一顿就免了。饥肠辘辘的我,不得不放下尊严,加入到小伙伴们讨饭的行列。那天上学时,我在书包里装了一只碗一双筷,中午放学,直接来到邻乡富裕的生产队要饭。我和一个同学站到人家门口,却怎么也开不了口说“要饭”二字,只是怯怯地把碗伸出去。家主看出我们的来意,便主动盛来一碗饭让我们两人分了。那一次讨饭的经历,一直深藏于心,一想到便隐隐作痛。

也许是怀着对粮食的美好憧憬吧,我的侄子出生时,父亲就给他起了个“道仓”的名字。我想,这其中寄寓着父母多少“稻谷满仓”的梦想啊!

初享“食无忧”

初中毕业那年,我成绩不错,面临上高中与中专的选择。听说考上中专可以吃饭管饱不要钱,便毫不犹豫报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这使我提前终结了饥不饱食的日子。几乎与此同时,包产到户的政策逐渐在我国农村实行,人们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家逐渐过上了好日子。特别是在有了自己小家庭以后,妻子用心经营,将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现在,家里的冰箱里各种食材一应俱全,柴米油盐再没断过线。一种食材经过蒸煮煎炸炒被制作搭配出不同的口味。小小厨房升腾起的油烟,映衬出一家三口人幸福安康的身影。可以说,我们这个小家庭是全国无数家庭的一个缩影。

拒绝“奢华宴”

耕耘最是一年苦,春播夏锄秋收获。经历过苦日子的人最知道粮食的金贵。每当看到人家饭碗里有饭粒粘着,每当看到雪白的馒头被倒进垃圾桶,每当看到孩子们点了外卖吃不完便扔掉,我都会不禁想起少年时讨饭吃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放眼世界,着眼长远,粮食安全的警报并未解除。我们仍须节约每一粒粮食,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因此,在生活中,我常教导孩子要爱惜粮食;自己也丢下面子,学会了光盘和打包,拒绝奢华宴请;看到别人的铺张盛宴,有时也会不留情面地予以批评,指出奢侈和浪费就是极大的犯罪。

我们这地方有个习俗,即客人上门吃饭,总会在碗里留点饭菜,以示主人家富足有余。我家毛脚女婿上门时,也按老规矩准备“留饭碗”,我和妻子不约而同地指出别浪费粮食。女婿会心一笑,立即吃完了剩下的饭菜。

以往,大家庭年夜饭,总习惯做上满满一大桌菜。后来我和爱人商量小家庭过除夕,年夜饭应少而精。女儿女婿也赞成,觉得像往年那样纯属浪费,剩下的饭菜吃上几天也不健康。适度消费理念正在一个个家庭中孕育。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食不果腹的苦难年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然而,居安思危,我们仍然应该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每一粒粮食。

微信图片_20210521093054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