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种在大地上的梦

2021-06-17 09:27:00   

■陈婉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母亲亲口给我讲的。

1929年,陕西关中地区大旱,粮食极缺。姑奶奶家虽是当地富户,有些存粮,但是由于一直坐吃山空,日子也开始变得难熬起来。

在最艰难的那阵子,姑奶奶家来了一位客人。客人面黄肌瘦,一看就是来寻吃的。姑奶奶作不了主,全家人都在偷偷瞅着一家之主——姑奶奶的婆婆。

等到孩子们喝了点汤好不容易睡下了,姑奶奶的婆婆吹了灯,在一片黑灯瞎火中开始给客人做面条。可孩子们饿得根本睡不着,听着奶奶窸窸窣窣地在瓦缸里舀面粉、拌面絮、擀面、下面、捞面,最后把面条给到客人手上。闻着面条的清香,孩子们个个馋得口水直淌。

大表叔在炕上猫着腰等到姑奶奶和客人都出去了,衣服也顾不得穿就赶忙光着身子跳下炕去,用筷子在锅里使劲地捞啊,捞啊,却没有捞到半根面条。其他兄弟姊妹们围成一圈,脖子伸得跟天鹅似的在旁边看着,最后表叔气急败坏地点燃油灯,发现清汤里竟然连一丁点面条都没剩下。送完客人回来的姑奶奶看到表叔们满心怨恨的样子,平静地说:“这一碗面,是救命的面。”

自古以来,渭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只要风调雨顺,就能看到春天麦田一片葱茏,夏季麦浪一望无际的景象,丰收的场面如画一般。可若是遇上天公不作美,地里的庄稼就会颗粒无收,农民碗里的粥饭稀薄得可以照见人影,一家老小都得挨饿。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的农民主要靠农耕生活。尤其是实施包产到户责任制后,家家都把土地看得宝一样珍贵,即使是那种塄坎地头,也绝不会让它荒芜。

当时,我对粮食还没有什么确切的概念。虽然知道要节约粮食,但真正令我刻骨铭心体会到粮食的意义,还是那年家里为了给我上大学凑学费而卖光了所有的存粮。看到那满满一仓麦子装成袋子排成行,父母擦着脸上的汗水和收粮食的客商讨价还价的情景,让我又一次想起了《卖米》的作者,北大才女张培祥。

粮食,是大地给人们的馈赠,是农民养家糊口的生存品,是馈赠亲友最朴实的礼物。

“仓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种在大地上的梦,它为生存执勤,为大地站岗,为人类生命的繁荣与发展守望。看着餐桌上那些浪费掉的食物,想到世界上还有人因为饥饿和贫穷最终无奈死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熟视无睹,还有什么借口不去珍惜粮食呢?

要记得,守护粮食,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根脉。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