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1 09:06:55
6月16日晚,被誉为“献给黄土地的音乐史诗”的大型民族管弦音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在杨凌大剧院演出,这场杨凌大剧院的首秀,吸引了700余人前来“捧场”,5.3万余人通过线上直播,聆听了这场气势恢宏的音乐会。
当晚,震撼人心的《壶口斗鼓》,深沉悲情的《赶脚的人》,深情款款的《五彩的窑洞》接连上演,每个篇章都让杨凌的群众们感受到了音乐独特的魅力。能在杨凌听到如此“上档次”的音乐会,得益于杨凌大剧院的建成投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提高,演出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剧院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而杨凌大剧院的落成,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经典音乐剧、话剧的艺术魅力,就能用耳朵聆听幸福的“质感”。
杨凌大剧院正立面设计汲取杨凌特色的农耕文化“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文字于整个建筑中间显著位置,整体造型充分体现了建筑恢弘的气势以及同中国、同杨凌的文化契合
一座城市的诗与远方,就是城市的文化艺术。一座城市的持续升温,便是这座城市居民不断上升的“幸福指数”。
连续多年,杨凌示范区围绕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每年推出十件惠民实事,涉及教育、医疗、供暖、人居环境……件件关乎群众、事事振奋人心。一批批学校拔地而起,天然气实现城乡全覆盖,数条断头路被打通,城乡医疗体系越来越完善,群众文体生活越来越丰富……
一次次的更新提档,不断刷新百姓的“幸福感”。一处处面貌改变,彰显着杨凌的快发展和城市活力。
今年5月28日,由杨陵火车站开往先正达技术中心(姜嫄村)的18路公交开通试运行,解决了揉谷南片区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以及智慧农业谷入区企业职工的出行问题,杨凌城乡公交网又织密了一层。“18路公交开始通车了,在家门口就有两个站,很方便,这是党的惠民政策给我们办了件实事、好事!”田西村村民陈建民感慨地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刹那间,杨凌涌现出一批“全民阅读·书香杨凌”建设先进集体和阅读示范点,会展广场、树木园、恒大城等区域纷纷放置了智能图书借阅机,阳光社区有了朗读亭,群众的文化生活在身边越来越浓厚。2020年下半年,杨凌文化盒子·文先生的书房和一批口袋运动公园相继亮相,市民们纷纷徜徉书海、品茗时光、弹琴论调,前来这里打卡,与这座城市的诗和远方邂逅。
相信很多朋友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从何时开始多了一些“篮球群”“跑步群”“羽毛球群”“网球群”……在全省率先竣工的杨凌网球运动中心的建成,不仅成为了杨凌人健身的好去处,更承担着“十四运会”的重要使命,这让杨凌人骄傲、自豪。一年一度的“杨马”,这个每届上万人的狂欢,成了杨凌这座农科新城激情与活力的“符号”。
时值6月,渭河南岸绿树葱葱,水流潺潺,风光旖旎。人们或漫步于草丛小径,或流连于锦簇花海,或靠在河边座椅上畅谈。傍晚时分,夕阳染红天际,倒映在渭河水面,此时的杨凌人,早已在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相约,这一河渭水让傍水而居的杨凌人,更懂生活。
天蓝、地绿、水净、景美,已是大多数人对杨凌的第一印象。近年来,杨凌通过大力实施“三河两渠”治理、道路景观提升、庭院增绿等工程,城市绿地总量不断提升,绿地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区路渠绿化率达到了100%,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省级“三化一片林”示范村31个,逐步形成了“组织管理到位、规划设计规范、景观保护得力、绿地系统完整、绿化布局合理”的园林城市格局。
抹去时间的线轴,从空间上感受这座城市的变化,杨凌至扶风马超岭特大桥通车,横跨小湋河南北两岸,打通了杨凌西北方向的交通瓶颈,极大地改善了杨凌干线路网交通的整体通行能力;西农路、神农路精细化管理一条街的成功打造,让褪色的街巷获得新生,变身为城区最美的风景……
你身边的杨凌,正悄然为跨越式发展“蓄能”。杨凌中心医院(公共卫生中心)、杨凌万达广场、示范型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杨陵区全民健身中心及残疾人康复中心等一大批民生项目正在加速建设……
如今,这座农科新城已焕发出光彩夺目新姿,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幸福感和满足感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