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麦田里的记忆

2021-06-21 14:48:18   

麦田里的记忆

■李青

六月,麦浪翻滚,穗影婆娑。三秦大地又一片丰收时的金色景象。恍惚间,自己已经离开家乡的那片土地近三十年了。从来没有觉得这一片片金色的麦田有如此诱人。因为,这个时节,就预示着到了挥汗如雨、龙口夺食的日子。

秋凉后,第一场霜冻之前,就该开犁耕作了。小麦是每年中最重要的口粮,所以,大人们都不敢怠慢,忙前忙后收拾农具,整理牲畜的各种套件。我们也都早起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不帮着母亲准备早饭,要不帮着父亲牵牛拉车。父亲有自己的工作,每次农忙也就回来几天,等收拾完地里的活计又该走了。母亲是一位非常细心的人,总是等播种完后,将地里的边边角角整理播种。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是饿过肚子的,对于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尽可能不荒废一寸田地。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辛苦”,就是再累,第二天依旧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忙着田里的活计。

老家的田地多为坡地,每家能够分到的平整土地很少,地里的活也就相对困难很多。割麦子是最难熬的,需要在太阳最毒的时间段起镰收割,因为那个时间段麦秆是最脆弱的,也是相对最省力的。首先要选择一把相对较高的麦子,做成捆绑麦捆的“腰”,将麦穗头整理整齐后,分成两把拧好,平铺于地面,才开始割麦子。镰刀的角度不能太大,基本上需要和地面平行,这样割过的麦子茬会相对平整,也有利于后边播种玉米。父母亲割麦的速度比我稍快一点,但我也争取不被落下。割完一整片麦地,往回运输是个大问题,每年需要把割好的麦捆由坡底背上山梁,才能装车拉回家。泥土路,路窄坡大,很是危险,每年拉麦子回家翻车的事情时有发生。

麦捆拉回家,需要尽快晾晒。我们家族只有一个碾麦场,所以自家的麦子就需要轮流来碾。大家都相互帮忙,晾晒,翻场,碾麦子,起场,扬麦子,晒麦子等等的活计,都需要付出耐心和汗水。碾麦子也是我们这帮小孩最开心的时候,好多一年中没有见过的农具轮番登场。大人们先用竹叉将麦秆收堆,再就是轮带轮子的“尖叉”出马了。这个农具是我们的最爱。这时大人们也就不再像平时那么严厉,放手让我们一帮小孩用这个农具专门收拾大麦秆垛,把一座座卖秆垛运到指定的位置,大人们再将麦秆一层层码成更大的麦秆垛。收拾稍长麦秆的排叉,一般都是竹子制成的超大麦秆叉,还有斜向轮转的“捡利”。各种农具轮番登场,看似混乱,却也有条不紊。

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是“扬麦”。这是个技术活,需要关注风向,需要注意力度和抛洒的角度。目的是将麦子与麦壳分拣开来。这也是最终可以看到丰收结果的重要时刻。等一切收拾完毕,母亲和姐姐也做好了晚饭。母亲是一位极会持家的人,每到农忙,家里的饭菜便比平时好得多。菜地被母亲收拾得整齐,各种蔬菜长得很有精神。虽然都是一些家常菜,但母亲总能做出更多的花样。煎饼、油饼、凉皮、椒叶锅盔、西红柿鸡蛋汤等等平时不太吃到的,都被母亲用来犒劳家人,犒劳一下辛苦劳作一年的自己。整个家族的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聊今年的收成,聊孩子们的未来,开心极了。我也被大人们戏称作“铁蛋”。因为从记事时开始,我基本上都跟着大人们在干活,浑身上下被晒得油光黝黑。为此,我爷爷还说我以后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庄稼汉。

上了高中,学校已经没有农忙假了,家里的条件也慢慢好起来了,很少再回去干些农活了。1997年家里搬去了西安,基本上与农田失去了关系。现在回想起来,那绝对是自己一生的财富,参加劳动教会了我吃苦、忍耐、体谅和坚韧,更让自己懂得了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只有亲身经历过劳作的人,才会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直到今天,母亲对于粮食的珍惜还是那么刻骨铭心。每一次蒸完馒头,母亲都会将篦子上的馍渣清理得干干净净。每一次煮完稀饭的锅,都要用开水清洗,和着稀饭一起喝下去。她们那一辈人,身体里种下了饥饿的种子,不能容忍别人浪费每一粒粮食。我们每个孩子,走得再远,也都谨记着母亲的教导,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珍惜粮食。

微信图片_20210521093054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