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2 16:00:17
凯余沟村位于石阡县坪地场乡西北部,距石阡县城32公里,村域面积6.7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259户1021人。近年来,凯余沟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引领作用,实行“村社合一”,大力发展金丝黄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资产从2017年0元增长到2020年320万余元的嬗变。
2018年,石阡县坪地场乡凯余沟村攻坚队队长王永恒在村里入户走访时,偶然被一株茁壮的菊花苗吸引,想到菊花种植周期短、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于是产生了引导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菊花产业的想法。通过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凯余沟村对土壤、气候、水质进行检测,以及率队赴德江县统井乡菊花基地实地考察,得出凯余沟村适合发展菊花产业的结论。
目标找准后,就是付诸行动。怀着满腔激情的村支两委,迈出第一步就被群众泼了冷水,听说要发展菊花产业,当地百姓不愿流转土地,并提出质疑:“凯余沟村两山夹一沟,连粪桶都蹬不稳,还指望土里能长金娃娃?”凯余沟村村支两委始终坚信,路是走出来的,专业人员的鉴定就是最有力的支撑。在得到党建帮扶单位资金帮助后,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吃连心饭、认亲戚、访贫问苦等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真情实意感化百姓,获得支持,顺利流转土地400亩。
花苗种上后,困难接踵而至。首先是工人工资支付困难,其次是厂房修建缺资金,再是烘烤设备购买无现款、各项技术跟不上,致使村支两委犯了难。
为提振斗志,王永恒对大家说:“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此时的我们犹如长征的红军,后有薛岳10万大军追击,前有桂、湘、黔、川、滇等军阻截,不过,这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不堪一击。”
2019年,凯余沟村专业合作社迎来首个暖春,村会议室墙上的党旗格外鲜艳,党旗下围坐着党员、大学生、乡贤人士共计20余人,大家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为村发展出谋划策,村支两委仔细记下发言内容。
在多方协助下,发展难题逐一化解。在资金上得到政策扶持,获乡财政借款3万元,争取到项目资金30万元,贫困户无息贷款入股专业合作社32万元,及时缓解了资金周转难问题。在技术上,省农科院和德江县桶井乡就菊花管护、烘烤、包装、储存、产品认证等多方指导,使凯余沟村菊花产质得到跳跃性提升。在销路方面,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向县扶投公司供货4万盒,实现销售金额达120万余元;通过春晖社、乡贤人士牵线道桥,向沿海等大市场输出菊花成品5.7万余盒,销售金额达171万余元。
菊花产业成效显著,老百姓也尝到了发展的甜头,为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扩大种植规模,凯余沟村动员本村村民与村专业合作社签订《菊花种植合作协议》,农户在自家责任地上种植菊花,自行管护、自行采摘,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并按优、良、差三个等次向种植户收购生花,提升了村民积极性,降低了村民种植风险。2021年,村民自行种植菊花面积达80余亩。该村还向邻村扩大种植规模,与万河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扩大菊花种植面积55亩;向雷神槽村种植能手毛承坤签订菊花种植面积45亩,不仅带动了邻村劳动力就业,推动邻村经济社会发展。
党恩浩荡暖民心,沟里村民笑开颜。三年来,在县乡两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凯余沟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发展到600亩菊花产业,解决全村在册劳动力80余人就业难题。预计在2021年12月,年营业额将达400万余元。
“村里有钱了,我们也该把我们山沟沟改造一下了!”凯余沟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陈育波在股东大会上欣慰地说。
近年来,凯余沟村专业合作社按照“4321”(40%滚动发展资金,30%村级基础设施建社,20%管理者报酬,10%贫困户分红)模式,让村社干部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实现村社干部、贫困户和合作社多方共享收入。2020年,凯余沟村专业合作社出资20.3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文化广场8.9万元,维修村委会漏雨办公楼6.8万元,维修因暴雨受损通村通组公路4.6万元,让凯余沟村人民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三年来,凯余沟村专业合作社支付百姓土地流转费共计18万元,发放工人工资共计38万元,建卡户无息贷入股分红共计12.3万元。
昔日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如今的凯余沟村,村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经济风生水起,菊花产业蓬勃发展,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