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0 09:20:56
重庆市丰都老县城未搬迁前,名山街道作为“城关镇”,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当地党委政府正是利用这一优势,率先发展农业产业,让产业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7月15日,笔者先后来到其所辖的古家店、大梨树等村(社区),目之所及,是一条条硬化的村社道路通达通畅,一栋栋乡村小楼掩映在山间田野,村民们在产业基地里忙碌的身影……
公路实现通村达户
“以前,我们村没有公路,进县城除了坐船,就全靠两条腿走路去。近几年,村里才修通了沿江主线公路和通往各组的社道公路。”农花村村民高华荣说。
路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农业因路而强,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古家店社区现任党支部书记古明华介绍,1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蛋鸡养殖大户,虽然养殖场就建在丰忠公路附近,但还是有三四百米距离不通车,为此,他自掏腰包修通了这段路。
“由于资金有限,也仅仅是土公路,下雨天根本不能行车,鸡蛋不能运出去,饲料不能运进来,搞得我焦头烂额。后来,还是政府投资硬化了路面,问题才迎刃而解。”古明华说。
名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葛治均介绍,相较于其他乡镇,该街道的交通条件算是好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又累计投资20013万元,新修硬化道路398公里,新建人行便道27公里。截至目前,辖区内几乎所有村民小组都修通了公路,群众出行难得以有效解决。
“同时,我们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水厂3座,增设管网150公里;累计投资500余万元,整修山坪塘95口,整修渠堰21公里。群众饮水和农业灌溉有了保障。”葛治均说。
产业鼓起村民腰包
“前些年,我家特别困难,街道办事处就安排我参加劳动技能技术培训,我学习并掌握了一系列种植养殖技能,回来后,我立马申请了小额借贷,搞起土鸡规模养殖,同时种植蔬菜3亩、葡萄2亩,年纯收入达到3万余元,逐渐鼓起了腰包。”白沙沱社区六组郎兴华说。
郎兴华只是名山街道众多农户中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街道全力抓好产业发展、利益链接、培训就业三大行动,在做好原有龙眼产业的基础上,又投资996万元,发展蔬菜、花椒、榨菜、柑橘、香椿等重点产业5365亩,目前已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还引进‘富利生态鸡’养殖项目,实行‘农户代养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助推57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推动温氏集团肉鸡养殖项目建设,落实村集体入股分红机制,消除‘空壳村’10个。”葛治均说。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葛治均介绍,古家店社区依托其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扶持、多元投入等方式,把新城菜市场打造成为北岸蔬菜集散中心,破解菜农蔬菜销售难题;培育专业大户,通过专业大户雇用农户种植、采收蔬菜等,解决农户就近就业,拓宽农户收入渠道。
“该社区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先后建成蔬菜钢架大棚210个,普通大棚80个,发展种植大户18户,直接受益农户300多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各农户的持续稳定增收,为全县产业发展提供了可推广和可复制的‘名山经验’。”葛治均说。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前,我家住土墙茅草房,后来国家改革开放,我家修建了砖瓦房,现如今又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楼房,随着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华荣说。
高华荣只是名山街道农户中房屋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街道累计投入资金约1868万元,整治C级危房2133户、D级危房435户,辖区内危房改造全面实现动态清零。同时,自力更生筹资100万元,全面解决饮水保障与饮水安全提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看病难、看病贵曾经是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名山街道争取资金对所辖的10个村级卫生室进行了完善,让农村群众看病方便快捷。累计投资70余万元,新建居民健身服务点10个,新建5人制足球场2个,配齐配足相关健身设施,农民群众康养水平持续提升。
“街道还累计投资560余万元,新建便民服务中心2个,美化亮化便民服务中心3个,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近办事,也为群众服务提供了优美舒心的环境。”葛治均说。
包里有钞票,出行坐公交;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如今的名山街道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美丽乡村建设正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