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麦子熟了

2021-08-09 10:05:45   

麦子熟了 

■ 孔爱丽

芒种的风吹过广袤的麦田,空气中飘来麦子的香味,田野一片金黄。

农机手们开始忙碌起来,从南往北赶着收割麦子。联合收割机隆隆作响,在麦地穿梭几个来回,只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四五亩地麦子就收割完了。收割到哪家的麦子,哪家农户就把机动三轮车开过来。饱满的麦粒很快装满了车斗,一些拉回家晾晒,一些就直接销售给面粉厂。

今年的麦子收成不错,平均亩产千斤以上。农业托管项目服务很到位,深翻深耕、宽幅播种、冬前和苗期两次镇压、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给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收过后的麦田,秸秆打捆机“巡视”一遍,被收割机打碎的麦秸就被聚拢在一起,结结实实地捆了起来,麦秸堆将会送进生物发电厂和大型养殖场变废为宝。

几位老农聚集在树荫下,喝水笑谈合不拢嘴。即便是年龄大些,体力远没有那么充沛,种上几亩地也是轻轻松松的。看,这不是又一年小麦丰收了……

这个星期天,我也带着读初二的儿子回老家收麦,公婆遗留下的五亩土地全部种了麦子,因为有农业托管服务平时也不咋管,只是收割的时候来体验一下丰收的喜悦。

此时的麦田,只剩下几寸高的麦茬和零星的麦秸麦穗,邻家大婶拿来一个编织袋,我叫上儿子和她一起去捡拾麦穗。

太阳火辣辣地晒在身上,不到五分钟,儿子喊着热和渴跑到树荫下喝水,再喊,也不肯迈进田地一步。

我问他:知不知道七八十年代的麦收,从收割开始到颗粒归仓,前前后后共需多少天?

儿子说:5天?10天?

我笑了笑。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和兄弟去地里割麦子。以前的农村,割麦子是一项庞大而琐碎的工程,要战胜自己的体力,还要和时间赛跑。“麦熟一场”,如不及时收割,等麦子熟透了麦芒会炸开,在干热风的吹拂下,麦子与麦子之间相互摩擦,麦粒会脱落到地里,如果再遇到一场雨,就只能吃芽子麦了,所以麦收也是抢收。

天还未亮,我们就起床了,带着磨好的镰刀、一些干粮和水,沿着田间小道去麦地。夜色朦胧中麦秆还有些潮湿,这样不扎手,我一手笼住一把麦秆,一手拿着镰刀猛地一拉,“刺啦”一声,麦子就割了下来,然后放在地上,继续割。很快,手上就有了血泡,天越来越热,麦子的叶片和麦芒也扎手了,很疼。

我便开始喝水、吃干粮,溜达着做“监工”,看看谁需要磨刀石、水、毛巾、食物。等一块地割完,父亲开始拿两把麦秆拧在一起做绳,把麦子一簇一簇捆起来,母亲和兄弟则把它们往车上搬。装满了一车就拉回家里的打麦场去。

我的任务是沿着一垄垄麦茬捡拾掉落的麦穗,捏进口袋里,等装满一口袋就很有成就感,甚至希望能多掉落一些,换来几句表扬或者一些“奖励”。

所谓打麦场,就是一片淤泥地用石磙碾压平整、比较硬的地块。拉回来的麦子再散开,用三股叉挑起,以便充分地接受阳光的照射。干得差不多之后,就套上借来的牲口,牛或者驴子,拉上石磙,来来回回转圈碾压;如果借不到牲口,就只有人来拉小磨盘了,边碾压边翻动。天越热,麦粒和麦芒脱离的就越快,越彻底。

被碾压好的麦子,挑起上面的麦秸秆,打成麦秸垛,场地里剩下的就是麦粒和麦糠了。这时候要做的事情就是等风来,把麦子用木锨铲起,往空中扬去。风把麦糠吹走之后,地上就剩下一堆干净的麦子。

麦子会继续晾晒,直到干透了为止。晒好的麦子一部分去交了公粮,余下的除留一些麦种之外就进入麦囤作为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大概半个多月过去了,人就好像蜕了一层皮,终于颗粒归仓,可以稍微歇一歇了。

虽然付出了很多,真正收入粮仓的麦子却很不让人满意,完全靠天的农业生产,旱不好浇,涝不能排,产量也高不到哪里去,白面自然不够吃,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纯的白面馒头和饺子。

转眼我上了初中,需要在学校吃早饭,主食自带,学校提供蒸笼加热,学生们赶在早自习前将自己带来的主食装在尼龙网兜里再放进蒸笼,早自习结束后来取。

我家条件稍微好些,母亲也心疼我,常常给我带一些白面和杂面相掺杂的“花里虎”卷子。等小个子的我挤到蒸笼前取食的时候却发现已被掉包,蒸笼里只剩个一两个黑乎乎的窝头。我吃不下,学校的稀饭难喝的要命,又要饿肚子了!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我更瘦了。母亲说我就像被人啃去果肉的“梨核”,我的名字也有一个丽字,就叫我“丽核”吧。

儿子倾听着,先是长大了嘴巴,后又嘻嘻笑了起来。

我继续回忆。

有一次家里来客人,母亲做了纯白面的千层饼,像宝贝一样给我留了一个。我没舍得吃,带到学校,放在桌兜里,有时间就拿出来闻闻,掰下一小块尝尝。

下了中午的第二节课后,我出去教室转了一圈回来,发现千层饼不见了!老师接到举报,原来是被我后面的小男孩偷吃了。老师胖揍了他一顿。他流着泪恨恨地看着我……

后来,他辍学了,学校里再也看不见他的踪影。据说他家里太穷了,为了吃饱饭,他去了窑厂打工。

……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儿子小声说了一句,便拿起口袋去地里捡拾麦穗了。

望着他的背影,望着脚下的土地,往事和今天的场景交织在一起,让人感慨万千。一晃30多年过去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粮补贴、土地流转、农业托管……成方连片的土地更适合机械作业。以前一镰刀一镰刀割麦的场面和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作业的场面行成一个极度鲜明的对比。我拿出航拍无人机,打开电源,起飞。我要让它带我飞到高高的空中,将这麦收盛景尽收眼底。

1624258163479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