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三代人的粮食记忆

2021-08-09 10:12:28   

三代人的粮食记忆

■ 魏亮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现在国家把粮食安全提升至战略高度,指出“农业是国之根本,粮食不仅是商品,更是生命必需品”。由此可见,粮食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

我的家乡地处江南水乡,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因为家乡盛产水稻,因此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从选种到育种,从翻地到耕地,从抛秧到收割水稻,从长在地里的谷子到香喷喷的米饭,这一道道需要经历时间沉淀的工序,无一不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可以说,水稻作为家乡人民的主要口粮,承载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对于粮食的记忆,我们家三代人可谓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奶奶对于粮食的记忆,是我通过奶奶讲故事的形式知晓的。奶奶出生于1917年,18岁嫁给同乡的爷爷后,成了一名典型的农村妇女。旧社会里,爷爷奶奶靠租地主家的田地过日子。遇到天公作美,收成好,交了租后,还能勉强吃口饭。要是遇上虫灾年,不但交不起租,全家人的口粮更成了难题。

后来,奶奶生下了我的大伯,二伯,还有三姑。随着家中人口的增加,爷爷奶奶的日子也更艰难了。不得已,爷爷只好去城里帮资本家做工,由于爷爷勤奋,手艺好,一个月能赚得几块大洋,家里就靠爷爷寄钱来补贴生活。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本鬼子侵犯我中华大地,也踏进了我们家乡的小山村。奶奶和乡亲们经常为了躲避日本鬼子而进山,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饭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挨饿成为了常态,就在此时,我的大伯夭折了,奶奶为此伤心不已。“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泡在蜜罐子里长大的,旧社会磨难太多了……”,奶奶发自内心的感慨道。

父亲对于粮食的记忆,也是父亲讲与我听的。父亲出生于1951年,这正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了,广大工人农民成了国家的主人。随着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推进,我的奶奶及父亲都分到了田地,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就有了希望。缴完农业税后,我的奶奶和父亲还能吃上大米饭。

但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水稻亩产只有四百斤,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欠收。因此,我的父亲也经历过挨饿的日子,还得过水肿病。幸亏在城里国营工厂的爷爷给家里邮寄压缩饼干,全家人才勉强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1974年,由于中央政策调整,我的父亲接爷爷的班,进入城市国营工厂工作,农业户口转为城镇集体户口,按户口联,每月拔27斤米。此时,父亲才真正过上了不挨饿的日子。农村粮食口粮不足,生活艰难不易,是父亲儿时真实生活的写照。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打小没有挨饿的经历,也没有为吃饭问题发过愁。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粮食连年大丰收。加之科技的进步,袁隆平院士及团队攻克了杂交水稻难题,使得亩产大大提高。现在,无论城市乡村还是商场超市中,各种粮食应有尽有,人们的一日三餐,也从过去的吃不饱一步步转变为现在的注重营养健康。

三代人的粮食记忆,反映的仅仅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化,更折射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对于这些变化,我感到无比自豪,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而高兴。与此同时,节约粮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应成为我们每一位国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良好习惯,代代相传。

1624258163479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