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妈妈的习惯

2021-08-09 10:13:42   

妈妈的习惯

■ 靳红铃

我的妈妈七十多岁了,多年来形成了很多习惯,有的好有的不好。我和妹妹时常劝阻她,试图改变她的不良习惯,但都没有奏效,她依然我行我素,我们只好叹息作罢。

每当夏天来临,气温逐渐升高,田野里翠绿葱茏,家里存放的粮食里也会有虫子出没。我就对妈妈抱怨,干嘛买这么多粮食囤在家里,吃不完又生虫,她却振振有词地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告诉她,现在超市众多粮食充足,有需要随时可以购买,有什么可慌的。她立即反驳道:“粮食放家里和超市里就是不一样,如去年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几个月,咱们就没愁过没粮吃,再说我这囤粮习惯也是过去贫穷生活逼出来的。” 说着说着就又开始给我们讲借粮的故事……

那年夏末,好客的爸爸突然带朋友回家一聚,可家里却没有米吃,妈妈背着客人偷偷出去向邻居借米,连着到了第四户人家,才借到一碗酒米,她如获至宝。但主人加客人共六七个人,一碗米哪里够吃,妈妈苦思冥想,最终做了老南瓜米饭,米少南瓜多。没有菜,她就拿出家里珍藏的爷爷单位发的白糖,给客人南瓜米饭里拌上糖,老南瓜蒸熟本来就甜,再拌上糖更甜香无比,客人吃得赞不绝口,连说太香了太香了,直夸我们家人待客热情。

妈妈哭笑不得,家里人吃的只有南瓜,借的米还不知道啥时能还上。那时,我们走亲戚的标配是三把挂面加一斤糖或一个罐头或一袋副食,有时家族人要一起走亲戚,家里没有现成的礼物,妈妈也要出去借。她说借粮借怕了,等什么时候不缺粮了,她要囤着一些粮食放在家里,说这样心里才有底。因此,她的囤粮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妈妈还有爱吃调和蒸饭的习惯,这也源于过去的困难生活。以前,粮食产量低,生产队一年分两次粮食,夏季一人分四十斤左右小麦和一些洋芋、南瓜,秋季一人分一百多斤稻谷和包谷、红苕,这些粮食要供全家人吃一年,那是何等困难啊!主妇们为了能让极有限的粮食吃的时间更长些,往往要想方设法,用尽量少的粮食,加尽量多的瓜菜搭配,才能填饱肚子。

我家左邻双林爷爷每次吃饭都爱端到我家来,一边吃一边聊天,看起来满满当当的一碗饭,其实里面主要是洋芋、红苕或南瓜。右邻桂英奶奶家里五个儿子两个女儿,每顿饭由她亲自掌勺,饭好了后从大到小按饭量分配,生怕一个孩子多盛了后面的孩子就没的吃了。

我家情况也差不多,虽说人少没饿过肚子,但粮食也经常捉襟见肘,几乎就没吃过白米饭。粮少油更少,妈妈用极少的米,把洋芋、南瓜、红苕等加点盐和辣椒干炒,做成调和蒸饭,做起来方便也省了菜。妈妈常念叨一件事,就是生我的那天,晚上吃了三碗南瓜调和蒸饭,才有力气顺利生下我。说是三碗米饭,真正的米饭最多半碗,其余的全是南瓜。每每听到此,我就能想象到当时生活的艰难,感到心酸又心疼。妈妈迫不得已形成的饮食习惯也一直延续至今,隔三差五还给我们做调和蒸饭,但对我和妹妹来说,这却是饱含母爱的可口美味。

妈妈在农村生活劳动了半辈子,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非常珍惜粮食,时常对我们说“牛打千鞭,才得白米一颗”。她最见不得别人浪费粮食,有次吃饭时,小外甥不高兴,把饭倒在了饭桌上,一直疼爱孙子的妈妈生气地大声斥责,很少见奶奶发脾气的小外甥吓得直哭,妈妈才缓和了语气给孙子讲起过去没粮吃的日子,说咱们现在不缺粮了,但也不能糟蹋粮食,糟蹋粮食是造孽呢。

妈妈从来不倒饭,这顿剩下的她下顿一定先吃掉。我们说吃剩饭不好,她说没饭吃更不好,弄得我们哭笑不得,只好随她去吧。

这些年,妈妈看到农村土地撂荒严重,叨叨着她要是年轻几岁,一定回老家多种点地。她常担心村里的人越来越老,种地人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将来没粮吃咋办。我笑说:“你真是杞人忧天,现在农业科技发达,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再不会出现缺粮吃的现象了。”可不管我怎么解释,妈妈依然习惯性地担心着。

由于妈妈经常在我耳边念叨,我仔细想想她的担心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民以食为天,中国是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粮食的消耗量巨大。一个国家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粮食关系民生大计,我们必须要饱汉知道饿汉饥,要有粮食危机意识,守住粮食生产,让缺粮历史永远不会重演。

粮安天下,人人有责。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1624258163479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