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抗旱保粮体系在行动

2021-08-11 15:36:00   

高小丽  高金锋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梁小波

进入6月份以来,延安、榆林等地降水较历年同期降水量偏少至四到八成,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至1-4摄氏度,高温天数多,为近10年同期干旱强度最高年份,这导致延安、榆林等地旱情发展迅速,旱情形势异常严峻。

图片1

土壤缺墒严重,旱情持续发展,对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荞麦等作物的抽穗、开花造成了严重影响,抗旱保粮减灾形势十分严峻。8月3日至6日,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陕西省小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陕西省豆类产业技术体系、陕西省渗水地膜专家指导组立即奔赴延安、榆林、佳县等地开展旱情调查工作。

图片2

专家指导组在对旱情调查结果研判的基础上,与当地农技工作者共商抗旱保粮对策,并提出了杂粮抗旱减损的技术指导意见。首先,积极采取一切措施挖掘水源,充分利用可用水源,浇水补墒,缓解旱情;第二,对杂粮喷施抗旱剂、叶面肥等,增强杂粮的抗旱性;第三,及时对土地进行浅中耕法,切断土壤的表层毛细管,也可利用杂草、秸秆等对土地进行覆盖,抑制土壤中的水分蒸腾,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第四,重旱绝收或减产严重的地块,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等雨抢季节及时改种其他农作物,比如:荞麦、露地速生蔬菜等,以此来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最后,地力较好的地块,需要雨后及时整治土地,因地制宜的引种抗旱性较强的强冬性小麦,以夏补秋。

图片3

据悉,蓄水、保水、节水等新技术的发展,打开了旱作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旱情期间,延安、榆林等地采用了集沟道拦坝蓄水、膜下滴灌、微喷灌补墒等旱作节水灌溉技术的农田作物不受旱情影响,长势良好,这充分展现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对于农田作物抗击旱情的作用,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