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泥坛封存的岁月

2021-08-18 15:15:00   

泥坛封存的岁月

■ 毓新

豆子熟了,扁豆、豌豆、蚕豆、大豆、茴茴豆。豆子们红头胀脸地一成熟,季节的绿幕便次第收拢,所有粮食地块井然有序地泛起金浪,父老乡亲们用镰刀、铲子收割捆扎农作物,陆陆续续搬运转移到生产队的场院里:小麦、青稞、油麦、胡麻、糜子、谷子、玉米、苦荞和甜荞——掐指细算,除了还有掘地收获的洋芋,处在西北高原深山旮旯里的故乡,能种植的农作物大约只有这些了。

生产队的麦场,成了最繁忙最热闹最诱人最神圣的地方。男人女人的说话吆喝声,骡马牛驴的哞叫喘息声,碌碡琏枷的滚动拍打,铁杈扫帚的撞击摩擦,汇成了人世之间最美妙的音乐;微风搂抱着灰尘,汗水搅拌着泥土,秸杆绞缠着野藤,果实吻别着柴衣,加上季节特有的芬芳,融成了普天之下最淳最香的气味;一垛垛润泽柔软的禾草,一堆堆鲜活饱满的果实,一件件伤痕累累的农具,一个个黑头土脸的男女,甚至高原晨光拖出的奇形怪状的阴影,山乡夜色点起的模糊温馨的马灯,构成了岁月深处最真最亲的画面……辛劳一年的亲人们,总要选上等的收成留下,交纳公粮兑现购粮,然后才童叟无欺地斗量秤称,将剩余的果实分装进各家各户如饥似渴的口袋或草笼当中。

于是,庄里所有的烟囱都按时地冒出炊烟,人们的肚子好几个月不再持续饥肠辘辘。

身为十口之家的主妇,我的母亲注定不能奢侈地度过其中任何一天。从第一份新粮被扛进家门起,母亲已经在预备下年青黄不接的日子了。母亲的做法简单而又执着,就是用一只黑粗的瓷碗,从父亲肩头分量本来有限的粮袋里匀出些许,才允许那粮袋被扛入磨房。母亲抓取少半碗或者仅仅抓取几把,多时十头八碗,一律虔诚地贮进家里的泥坛之中。这种泥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陇中,几乎是普通农户必不可少的家具——它形状古拙,憨态可掬,制作材料及过程经济而又简单:先刮铲相对硬实的土墩做模子,模子的样式大小完全根据所需泥坛而定,所谓胸有成竹,意在“坛”先。而刮铲模子的前几天,黄土泥巴早早的就被锹挖脚踩地“发”在一旁了。制坛的黄土泥巴,必得和上足量的衣草,陇中人称之为酸泥;而“发”到最佳状态的黄土酸泥,软硬适度,柔而又韧。然后将这样的酸泥厚不盈寸、均匀如一地裹在模子上,趁盛夏的艳阳暴晒两天,晒得泥层硬如铁壳时,小心翼翼地从模子上囫囫囵囵地取下来,装成泥底,再用更稀更细的泥浆里里外外光光地墁上一遍,泥坛便大功告成了。个别心灵手巧的女人,会不辞劳苦地拣磨料礓石,拌成糊浆涂抹泥坛表面,拿凸面的光瓷片反复研磨,或者再用蛋壳配合锅墨等颜色镶嵌描绘些图案什么的,古拙的泥坛仿佛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似的,一下子轻灵雅致起来,不仅实用,而且颇具审美情趣。

我家正屋里,就由小到大摆放着五六个料礓石打磨的泥坛,装糠,装米,装日用杂物。而母亲把聚敛来的新粮,放入其中一个不大不小的泥坛里,高不满三尺,粗仅够一抱,最多能装七八十斤。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坛子,贮存了全家人的峥嵘岁月!从夏至秋,母亲守着坛口,一次又一次,一碗又一碗,将小麦、胡麻之外(二者稀罕至极,农家很少享用)的豆子、青稞、糜子、玉米和荞麦等五谷杂粮倾注其间,赤裸的颗粒簇拥撞击的沙沙声,新鲜的果实惊叹吸呼的馨香味,从坛口袅袅然的溢将出来,熏得母亲带了几分迷醉,悠悠笑意漾上了脸庞。母亲常常把手伸进坛子,一边轻柔地搅和,一边仔细地观察,估算还需多少粮食才能把坛子喂饱。泥坛被喂饱的日子,总是山里光秃秃没了庄稼,场里干净净没了粮垛,霜雪满天封冻大地了。这时候,母亲才仔仔细细在坛口隔上纸,厚厚的衬几层干草,用泥巴将坛口密封起来。

密封的泥坛,是家里的宝葫芦,是母亲对付饥荒的锦囊妙计,不到万不得已,是断然不会打开的。

记忆中总是春节刚过,春播进行不到一半,饥荒便接踵而至,这个时候,母亲就要打开“锦囊妙计”了。这一天,按理是全家的危难之日,可因为这个泥坛,恰恰又变成了喜庆之时,母亲脸上隐然带着笑。全家人聚在正屋里,静悄悄注视着母亲的一举一动,心里荡漾着庆幸、期待、激动等复杂的情绪。母亲一点一点,慢慢揭了泥封,层层除了干草,轻轻取了纸张,于是久违的五谷们便如刚刚成熟时的那样,亲切无比地显露出来。

母亲拿着黑粗的瓷碗,一碗一碗的将珍珠似的颗粒邀请出来,安置在一个敞着大口的木斗当中。在小石磨隆隆的咀嚼声中,灶塘里又燃起了动人的烟火。母亲泡醒了干菜串子,洗净、煮好、切碎,和上少量刚磨的五谷杂面,或烧成菜汤,或煮成菜糊,或焖成菜丝团子。

古拙的泥坛,贮存了四季飘香的五谷杂粮,贮存了辛酸甜蜜的漫长岁月,更贮存了贫寒之家的孩子战胜艰难的方法和勇气!

牛奔清明人奔夏,这也是老家的俗语。因为牛过了清明,就能啃到挤出地面的嫩草;而人进入了夏天——陇中差不多是农历五月下旬,最早成熟的豆子便能上场,预示着青黄不接的日子将成为过去。可是这也正好意味着,母亲给泥坛贮存粮食的新一轮行动将重新开始……

如今,即使在陇中的地方博物馆里,恐怕也极难找到存在于岁月深处的那种古朴可爱的泥坛了,可有关泥坛以及泥坛里曾经贮存的岁月,将永远不应该从我们的记忆中消亡。

 1628738192377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