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龙思勇:致富路上的种稻人

2021-09-15 17:02:59   

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人大代表龙思勇,现任土桥镇高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攻坚克难、勇于实践,组建了龙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截至2020年底,合作社种植水稻面积已超过1000亩,年收益达80余万元,并成功创建全区粮油宜机化生产示范基地。 

为什么选择种水稻?市场风险小 

铜梁区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水稻的并不多,像龙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既有一定规模又取得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不免让人对其产生好奇,想一探究竟。 

第一次预约,龙思勇忙着到市、区相关部门跑项目;第二次预约,他又去外地采购机械设备;这次,他终于借着机收的空隙,抽出一点时间接受了采访。 

龙思勇50岁出头,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目光依旧炯炯有神。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走起路来很有精神,说话铿锵有力。 

“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水稻种植效益低。当初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种植水稻的?”对于这个问题,龙思勇坦言,以前高垭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集体没有收入,想为群众办点小事都难,自己一直觉得愧对大家的信任和期待。此外,村里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成片的闲置土地无人耕种,着实让人心疼,“早在几年前,我就有了利用闲置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想法。” 

“水稻种植是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能,虽然效益低点,但种植技术成熟、市场风险小。”他说,当自己提出这一想法时,立即得到其他村干部一致同意。 

2017年,他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牵头组建了龙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动员部分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 

过程是否顺利?一路背负压力和质疑 

“万事开头难,既然开了头,就要做到最好。”龙思勇说,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一路走来背负了很多压力和质疑,最初的阻力还来自于自己的幺叔。 

高垭村十二社、十三社有一片正沟田,连起来足足有300多亩,适合集中整治后开展机械化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龙思勇看中了这片好田地,便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 

“正沟田泥脚深,人下去都拔不起来,更别说机器了。再说,你把田坎放平了,今后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田嘛?我还是栽我的稀大行、顺弯秧,能收多少算多少。”龙思勇的幺叔有一块28挑谷大(4挑谷约1亩)的田,正处整片田的中间位置,幺叔的田不入股,横中拦着,这个项目就不好办。 

“幺叔,你用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保底分红,期限到本轮土地承包期完,怎么样?”龙思勇又请吃饭又说好话,三番五次找幺叔谈。 

“种庄稼从来都没有多大效益,只是填饱肚子,你拿啥钱来保底分红嘛?我不信你的。”幺叔始终不松口,龙思勇碰了一鼻子灰。 

他思来想去,请来区农委的专家,专门为大家上了一课。 

“机械耕作泥脚浅,便于水稻生长;机器插秧,窝数均匀、间距合适;机器耕田、打药、收割,能大大节省劳动力。通过宜机化改造将小田变大田,还能增加实际耕作面积,降低了成本,利润空间自然就变大了……”听了专家的讲解,在场的村民连连点头,幺叔也打消了顾虑,连同其他几户还在犹豫的农户一起加入了合作社。 

今后有啥打算?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既然是群众选出来的人大代表,就要对得起群众。”龙思勇说,如何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的问题,始终萦绕在他脑中。 

在不断扩大水稻种植规模的基础上,他又争取区、镇两级支持,组建了龙润农机专业合作社,并购置了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除草机、烘干机等专业设备;新建了精米加工厂,注册了大米商标,形成了从水稻种植、稻谷仓储到大米加工、销售的产供销全链条。 

“今年经营的稻田有1500多亩,除本村外,还延伸到了相邻的新房村。去年,合作社分红28万元、大米4.5吨,今年计划分红30万元以上。”谈到今后的打算,龙思勇说,将继续向“荒山荒坡”要经济,通过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叮铃铃、叮铃铃……”不到半小时的交谈时间里,龙思勇的电话响了三次。他拿起手机看了看来电号码,是先前联系的拉稻谷的货车来了,他得赶去指挥装卸。 

走在高垭村,公路两旁都是金黄色的稻田,几台收割机正轰隆隆地忙个不停。 

可以预见,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