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 20:34:00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特色”是灵魂。
借助“高密度”农业科技资源、涉农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国际农业合作等优势,杨凌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模式的推动下,大力建设“五大产业带”,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一幅富丽乡村振兴画卷在农城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更精深
走进杨凌农科蔬菜品种示范园,一座座现代化双拱双膜大棚鳞次栉比。据园区负责人王中来介绍,示范园邀请了全国十几家农科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团队合作搞科研,全国最新的品种在这里展示、推广,目前包含了4大类1000多个新品种。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应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南果北种”的技术与管理难题在这里破解。基地创新出保温栽培技术,火龙果品质得到明显提升。不仅如此,基地还种植芒果、莲雾、释迦果等多种热带水果,形成种植、育苗、观光、研学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杨凌“南果北种”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秋季的苹果,冬季的草莓、火龙果,到春季的樱桃,夏季的葡萄、冬枣,杨凌四季飘香。近年来,杨凌通过打造"一村一业"、构建"五大产业带"等产业发展格局,破除品种、技术、管理落后的瓶颈,一大批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精品农业布局逐渐形成,为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理更智能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共种植80亩阳光玫瑰葡萄,今年挂果总产量已经达到10万斤,平均亩产1300斤。优质高产的背后,得益于农业科技的强大力量。园区聘请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教授,建立了水肥供给、枝条管理、果型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加上智能温室配备,葡萄采收时间提早一个月左右,经济效益大大提升。
只需一个人、一部智能手机便可实现果园灌溉施肥全覆盖,在占地260亩的杨凌国际猕猴桃园区里,这种“云耕”方式正逐渐成为引领农业生产的新潮流。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智慧果园控制系统相较传统果园的大水漫灌,省时50%、省工70%、省肥50%,省水70%,科技让农业更高效。
杨凌锦田合作社自从引进物联网系统之后,用工量大大减少,200亩的基地、69个大棚只有八个人在打理。理事长李海平介绍,这一系统让他们摆脱了过去生产凭经验的粗放式管理,大棚生产商品率由60%提高到90%,一亩地产值提高2000元。
近年来,杨凌整合区校农业科技力量,依托科技优势研发出新型大跨度双拱双膜保温大棚、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碳基营养及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等高效管理技术,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形成了现代设施农业“3+2”技术体系。
农业更多彩
走进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一望无际的猕猴桃园、清雅古朴的民宿小院……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在眼前。从落后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短短几年,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挖掘隋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王上村各项产业发展有声有色。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3万元。
在杨凌,像王上村这样的特色村还有很多,葡萄小镇新集村、梦里田西村、马家底民宿都别具特色。此外,小湋河绿色花谷+特色农庄集群等乡村旅游的开发,都在杨凌农业产业发展中各放异彩,交相辉映。美丽乡村与非遗文化结合,特色产业与饮食文化结合,田园之乐与文化之乐结合,在杨凌这片沃土上,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业产业“好点子”变成了现实。
2020年,杨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23元,经营性收入过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67%,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变化、新成效。
秋季的杨凌,带着果香的微风拂过脸庞。你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富丽的农科城“丰收图”正在生动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