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鱼蟹共生稻谷香 ——山东青岛西海岸廒上米田家庭农场让盐碱地“活”起来

2021-09-27 18:41:0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鱼蟹共生稻谷香

廒上米田家庭农场的王飞(右)在展示小龙虾。

晌午饭时间刚过,王飞就带着两名村民走进地头,这片稻田,是乡亲们的粮袋和钱袋。

“我们生产的是优质海水稻,生长周期有250天,长得慢,品质好,每年光预订就基本售空了,不愁卖!”王飞说起他们的水稻品牌——廒上贡米,满脸都是自豪。

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廒上村有着千亩盐碱地,种麦子麦子不活,种玉米玉米不收,常年被村民闲置。2013年,31岁的王飞凭着一股子干劲儿,引进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新品种,生产高品质稻米,让这片荒地重新“活”了起来。

撂荒盐碱地成致富宝地

海青镇廒上村拥有千亩湿地资源,盐碱含量为千分之三。这里气候湿润,土壤富含有机质,再加上毗邻甜水河,非常适合种植海水稻,曾经还是袁隆平院士海水稻研究采样地。但是由于过去村民种植方法不当,产的稻米质量一般,同时不会对外找销路,售价也便宜,这就导致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很多盐碱地慢慢就被撂荒。得知村里打算把这片闲置地流转出去,王飞决定试一试。

2013年,拿下盐碱地的王飞成立了家庭农场,并且注册海水稻米品牌“廒上贡米”,致力打造优质海水稻米。开始的时候很多乡亲不理解也不看好,“那么多好地不去种,靠这片盐碱地能挣着钱?”面对质疑,王飞丝毫不动摇,农村要改变,农业要突破,必须有人先去尝试,他愿意做廒上村新农业的第一人。握紧拳头加油干,他要改变这片盐碱地的命运,把“粮食沙漠”变成优质粮仓。

打理500多亩盐碱地需要大量人力,为了让乡亲们放心,王飞自掏腰包给大家发工资,赚了钱是大家的,有了风险他一个人扛。就这样,一些思想比较活络的乡亲在他的带动下开始慢慢加入进来。村民陈祥忠是第一批大胆加入种植海水稻的农户,如今他已经是家庭农场的骨干人员,靠着农场收入,陈忠祥的家庭收入水平翻了几番。

被稻田日头晒得黝黑的陈忠祥,只要看到一株株茁壮成长的小苗,再辛苦都觉得值得。

引进最新的海水稻品种,跟村民请教水稻种植经验,找专家学习海水稻技术,组织村民悉心管理,7年地头苦干,王飞使廒上村海水稻“脱胎换骨”。稻米晶莹剔透,籽粒饱满有咬头,还带着自然的清香,很受消费者欢迎,米价从原先2-3元一斤卖到6元一斤,依然供不应求,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大米品牌。

王飞告诉记者,目前农场开垦了500亩盐碱地,今年300亩全部上种了海水稻,亩产稳定在400斤左右,年产量有望达到12万斤。

种养结合充分发挥地力价值

随着海水稻种植技术逐渐成熟,廒上贡米名气越来越大,王飞又开始琢磨“新花样”。稻田里养鱼养虾蟹,共生互利,可以有效地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资源,发挥生态互利的效益,不仅节水,而且一水多田,节约土地、饲料、肥料,还可以防病灭害,松土免耕,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增加了产出效益,稻田和鱼蟹养殖这对“1+1超值组合”,让百姓们再次尝到了新农业模式带来的红利。

当前是小龙虾生长和销售的旺季,王飞介绍,他们的龙虾不投放人工饲料,全靠吃稻田里的小虫自然生长。这样的龙虾虽然生长慢,但是肉质紧实,肉味鲜美,往往是早上刚捞出来一批,在地头就被客户抢购一空了。

被问及鱼虾的生长情况,王飞乐得合不拢嘴,“前两天下雨的时候你们没来,那个时候满塘子的鱼虾漫过田埂,不夸张,满地都是!”

廒上米田家庭农场已在稻田中养殖了鲤鱼、草鱼、鲫鱼、小龙虾、大闸蟹等水产品,做到了最大限度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等,达到了增粮增产、增收节支的效果,每年因种养结合带动每亩增收2000元,共可增收60万元。

稻田养鱼养蟹共生模式已经初步成熟,王飞打算研发引进一些优质虾蟹新品种,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新农人新农事新未来

懂得多,脑子活,敢尝试突破,1981年出生的王飞可以说是当代无数扎根一线新农人的一个缩影。

新农业需要创新,“爱折腾”是王飞一路走来被贴得最多的标签。大学毕业后便回到家乡投身农业,2011年发明了鼠尾藻苗种的中间培育方法,并成功转化与带动示范;2013年创建廒上家庭农场,2014年承担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现代渔业项目并分别与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日本对虾良种场建设及渔用新型高效蛋白源开发研究,成功把对虾良种引入稻田,发展稻田养鱼养蟹共生模式……不断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不断创新突破,打破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如今王飞的家庭农场已经形成了一条盘活荒地、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拉动农户再就业、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创业的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链,帮助该村101户村民实现脱贫,2018年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

新农业需要技术支撑,王飞也深谙技术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不能埋头蛮干,要把技术带给农户,培养村子自己的技术骨干。”为了提高家庭农场农业技术水平,王飞组织生产线上各岗位、各环节工作的技术工人利用田间课堂等各种培训机会,不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同时定期邀请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家庭农场内的职工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户们提供技术学习机会。

新农业需要顺应新形势,开展新模式。为加速农渔业生产转化,提高农户的变现效率,2017年下半年,廒上米田家庭农场“互联网+农业”的新兴团队应运而生,通过引进互联网人才、增加互联网投入经费、拓展互联网推广资源等方式,将水产、农产等特色产品成功上行;并通过培训与实操,积极帮助当地农户接轨互联网,推进全村共同致富。现今,该家庭农场销售网络已辐射到线下实体店、淘宝、微信等多渠道,通过农业产业的生态化运作,已经带动廒上村、马家滩村等众多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收入和生活明显改善。

“明年你们再来,我们村还会有更大的变化!”正值不惑之年的王飞在农业路上可以说是正值当打之年,干劲足得很,一心要探索出一条跟家乡实情相吻合的现代农业路子。

提到未来,他有太多的展望和想法:把村里另一处盐碱地也开发出来,扩大海水稻的种植面积,提升海水稻产量;引进更多优质鱼虾品种,进一步提升稻田鱼虾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深度利用村里的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尝试举办廒上龙虾节,发展当地观光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自己的农业经验进一步推广,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往外延伸,带动周边更多村子一起致富……形势越来越好,新农村,新农事,新未来,王飞的心中满是期待。

漠漠水田飞白鹭,千亩荒滩变良田。“时代在发展,农民不能像以前一样守着田地靠体力干活吃饭,农业要发展,劳动要升级,村民们的大脑也需要更新‘芯片’。”王飞愿意带着大家去尝试改变,“咱农民也要紧跟国家政策发展生产,跟上好时代,不能掉队!”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