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15:05:52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全媒体记者 冯玉龙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是现今农村常常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于是“80后”和“种粮大户”这两个词就很难再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徐杨街道公义村,1987年出生的苏原却用了十年时间将这两个词完美的融合在他的身上。
苏原早年也远离家乡在外务工,虽然他把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可每年农忙的时候,他都被老父亲叫回家帮忙收种。2011年,为更好地照顾家人,苏原回到家乡,在重新开办汽车修理部的同时,也从父母经营的农资店里开始接触农业。农村劳动力缺乏,闲置土地较多的状况让他萌生了承包经营的想法。
他觉得按照父亲那种传统方式种田,既辛苦,又不能很好地改善家庭条件。通过多方考察学习,他最终决定将小麦、玉米规模化种植。
然而,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2012年,苏原首次流转了三十亩土地,但由于种植经验与管理的缺乏,庄稼长势不好,让他这初入行的农民打起了退堂鼓,但在父母和周边农户的关心和指导下,庄稼长势得到了很好的扭转并喜获丰收,这为他进一步扩大规模奠定了基础。
随着承包规模的不断扩大,苏原在农业道路上的探索逐渐深入,成立了西安市临潼区种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有幸结识了众多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在他们的指导下,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苏原不断实验,做到了小麦、玉米的“双减”(减肥、减药)科学种植,既提高了单产,又节省了成本,还让自家的小麦更加安全健康。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机购机补贴、种粮大户贴息贷款等政策,也让苏原办起事来事半功倍。他果断购买大型农机辅助科学种植,还自己改造了一台高效打药机精准施药。在满足自家需求的同时,也用于服务农户,帮助他们减少农业开支,提高产量,达到互惠共赢。
现在的他,以身为农民而自豪,合作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自2020年秋季开始,合作社除了经营自己承包的300亩地之外,还托管了750余亩土地,带动周边农户选良种、施好肥、产优质小麦、玉米,并以高于市场价2-3分钱的价格回收。
在从事农业生产的道路上,苏原一直在不断进步,学习并推广使用可使小麦增产增效的宽幅沟播机械化技术,多年来,在旱塬地区也让亩均产量维持在千斤以上。
2013年,苏原荣获临潼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组织奖”;2017年,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示范带动作用显著,被评为“优秀示范户”;2019年,在西安市临潼区高素质农民培育中,成绩显著,被评为“优秀学员”。
“我平时没事也会关注农业方面的新闻,也知道国家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所以,我能这样坚持做粮食产业,想法也很简单,一方面是想为国家这个大家庭贡献一点力量,另一方面是为周边百姓谋一个出路,最后是为自己的小家庭,尤其是孩子,拼一个好的未来。”苏原说话间,脸上始终挂着憨厚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