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亩产264.8公斤 黄三角盐碱地里育出高产大豆

2021-10-13 15:42:48   

  在含盐量可达千分之五,被视为“不毛之地”的盐碱地里种大豆,不仅仅能长得好,还能高产,这是刚刚在黄河三角洲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基地里发生的事情。

  10月11日,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邀请专家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大豆高产稳产分子基础与品种培育”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含盐量为千分之五的盐碱地里,种植的耐盐大豆材料TZX-1736、TZX-805亩产可达264.8公斤、263.3公斤,这创造了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的亩产纪录。相对之下,该数据已经超越了2020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132.4公斤)。

  以中科院院士领衔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两个大豆品系具有耐盐高产特性,是大豆耐盐碱的重要创新性成果。

  据了解,该成果是田志喜课题组孕育四年时间研发而成。他们在东营盐碱地自然雨养条件下,连续四年对8000多份大豆材料进行筛选,得到超高产优异大豆种质56份,其中特别优异材料18份,其中合作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郭凯课题组开发出4项盐碱地养分管理配套技术。

  专家组建议:这两大成果可在环渤海盐碱地加大示范和加速审定推广,形成从盐碱地大豆种质、特种机械、种植技术、投入品以及下游加工的“链长制”的产业链发展,从而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据《科技日报》)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