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 17:06: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朝阳
上川口的锣鼓、五泉镇的刺绣、石家村的木偶戏……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一个个璀璨明珠,镶嵌杨凌农科城的大地上,自古至今,代代传承,为农科城的农耕历史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10月18日,以“传承农耕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2021辛丑年后稷农耕文化传承大典将在杨凌教稼园内隆重举办。作为杨凌六大省级非遗项目之一,“农神后稷祭祀”这项古老的祭祀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农耕民族心理及民俗文化研究意义重大,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稼园内同期举办的杨凌非遗集市上,将有来自杨凌的16家非遗项目在这里精彩亮相,届时,将会有杨凌非遗传承人现场为游览群众展示非遗技艺,让更多的游客感受杨凌厚重的非遗文化。
杨凌自古就是农耕圣地,民间艺术蕴藏丰富,民间工艺技艺精湛。多年来,陆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海内外文明的“中国蛋雕第一人”的闻福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木雕传承人吴文军,极具金石文化气息的高浮雕传拓技艺传承人党乃军,还有从事锣鼓制作工艺的刘鹏刚、泥塑制作技艺的周晓鹏、木偶戏传承的石顺路等,他们不慕名利,一心扎根杨凌农科城,在传承古老的文化艺术的同时,汲取农科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理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农耕历史,了解农科城杨凌的使命担当。
杨凌肩负着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古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今有无数农科专家锐意进取、挥洒汗水。正是源于这种执农不弃的拼搏精神,才让杨凌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中脱颖而出,在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据了解,后稷农耕文化传承大典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为传承农耕文明、弘扬农耕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相信在杨凌非遗项目的助力下,必然为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