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3 22:34:00
开栏语:为使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好品种——瑞雪瑞阳瑞香红,在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农业科技报、陕西日报、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林卫视等多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陕甘果园,开展中国苹果调研采访活动,用实际行动向时代作答。
在渭北旱原,在陇东大地,其所见所闻,真是令人百感交集,激动不已。那里有讲不尽的故事,道不尽的欢乐,品不尽的甘甜,写不尽的华章……即日起,农业科技报社将推出《中国苹果陕甘行》专栏,挖掘新闻亮点,深耕特色素材,以飨读者。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闫瑜涛
10月12日,“中国苹果陕甘行”媒体采访活动走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探寻“西农模式、庆城现象”背后的“科技密码”。面对记者一行,陕西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自谦地说,“我来庆城,干了三件事:一是改树形,二是乔化改矮化,三是推广新品种。”
▲赵政阳(中)
赵政阳口中来庆城“拓荒”的地方,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省外建立的首个苹果试验示范站(以下简称试验站)。就是这个试验站,通过校地合作和“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突破了庆城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让原本不起眼的“小苹果”,一跃成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说一千道一万,品种最关键”
“我2016年种的两亩瑞雪,去年收入4万5千元,今年到了丰产期一定会大有收获。”站在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玄马镇樊家庙村自家果园内,村支书樊宾强笑得合不拢嘴。诚然,望着长得笔直葱茏的瑞雪树和果香四溢的黄绿色瑞雪苹果,最高兴的莫过于樊宾强了。
“果业要增收,须有好品种。”谈起务果的收入,樊宾强如数家珍。“所有这些成果都得益于西农模式、西农庆城苹果试验站,还要思想观念的转变。我2017年种的6亩瑞雪,2019年收入10万元,亩均收入1.5万多元;2020年收入13万元,亩均收入超过了2万元。”他感慨,“说一千道一万,品种最关键,多亏试验站给了咱新品种,教了咱新技术,试验站才是我背靠的大树!”
站在他旁边的试验站副站长陈应智马上接过了话茬:“他是全县“瑞雪”“瑞阳”新品种推广以来最早获得收益的果农。樊家庙村是小有名气的苹果专业村,樊宾强是该村发展苹果产业的带头人,全村苹果树采用矮化密植栽培,产量明显增多。他务的园子可称得上是真正落实西农技术的典型果园。他在的村子,现在是全县苹果示范村。”
“瑞雪瑞阳立了大功”
十年磨一剑。今年秋天,是庆城试验站站长刘振中听到的第十声蝉鸣。本氏针茅,是西北常见的一种草,根扎得深且广,哪怕在干涸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傲然生长。刘振中也是这样一类人,从2012年10月开始便来到这里,如同广袤的本氏针茅,把科研之根牢牢地扎在陇原大地,每年在试验站工作超过了200天。
“樊宾强是村上的土明星,带头成立了果业合作社发展瑞雪瑞阳,社员30多户,其中贫困户29户,还有30多个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真正做到了依靠苹果产业增收致富,实现脱贫,樊家庙村也成为了庆城典型的依靠果产业脱贫摘帽的村,同时也为庆城苹果产业发展起了示范作用,这里瑞雪瑞阳立了大功。”对庆城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刘振中颇有感触。
▲樊宾强(右)
数据最有说服力。“通过试验站多年来的努力,为庆城当地示范推广了旱地矮化密植建园9万亩、提质增效8万亩、瑞雪瑞阳新优品种高接换优达到1000多亩……”对于这组数字早就熟稔于心的刘振中,向记者娓娓道来。
樊宾强的好收成,正是庆城苹果产业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品种好不好,市场来检验”
据试验站副站长黄亮介绍,樊家庙村苹果示范基地,是甘肃省庆城县依托“西农技术”建设的标准化旱地矮化密植示范园,2015年以来,累计栽植以瑞雪瑞阳为主的矮化密植苹果2600多亩,目前全村果园达到3800多亩,每亩年可产优质苹果2000多公斤。
“去年富士苹果价格不理想,好点的果1斤能卖上3块钱就算不错了,平均每亩收入也就1万多元。而瑞雪果型好,一个苹果起步价格就是五元钱,亩收入可达2万多元,在市场上还供不应求”,庆城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徐巨涛表示,赵政阳团队把科研论文写在黄土地上,经过近10年的努力,助力庆阳的苹果产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品种好不好,市场来检验。目前,瑞雪瑞阳这两个新品种在庆阳已经实现规模量产,效益是富士果园的两倍。”徐巨涛认为,以科技力量驱动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庆阳市政府、庆城县政府开展校地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衷心希望‘瑞字头’国产苹果在未来的推广道路上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