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不断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1-11-01 14:38: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后,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推动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后,我国将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在总体上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新阶段,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一方面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要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主要目标任务来抓,努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长期以来的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资源短缺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为顺利完成乡村经济社会在新阶段的目标任务,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推动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加快乡村农业谋篇布局,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要从全局谋划和布局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努力破除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信息、科技、政策、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领域有效流通。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科学引导农业经营者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在保证主粮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大力拓展和开发新型农业产业形态,进一步丰富社会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努力探寻农产品线上营销新渠道。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保护从事农业生产主体的合法权益,调动他们从事农业种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业生产提供持续动力。

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培育农村内需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农村市场是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关键点。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关键是要加快培育农村内需体系。由于长期存在城乡商品交易渠道不畅、农民消费观念传统保守以及农村物流、互联网等设施落后等问题,农村内需体系尚未充分建立起来。因此,在脱贫攻坚前期成果基础上,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破除制约商品服务贸易的障碍性因素,合理引导农村居民实现理性消费。

全盘统筹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长期过程中,城乡间要素未实现平等交换,最终导致城乡发展失衡。我国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的能力。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规划格局,统筹规划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使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二者相互促进、融合推进,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互补、以城带乡、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要努力破除制约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推动人才、资本、科技、信息、土地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平等交换。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短板的重要路径。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持续发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多方力量协同完成,需要充分思考各个乡村历史发展、文化传承、生活习俗、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全方位、多层次科学研判,做到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征求多方建议、科学统筹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聚力乡村人才振兴。要推动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城市人才不愿下乡,是造成乡村长期处于“贫血”“失血”状态的主要原因。建设一支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善管理、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工作队伍尤为关键。一方面,要创造优越的就业创业环境,大力引进乡外人才。加强与高校、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部门的深度合作,合理引进农业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实施农业农村项目投资驱动计划,吸引大批懂技术、善经营、善管理的城市企业家、投资者下乡兴办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联络和激励走出本乡村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参与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要创新激励机制,注重培育本土人才。本土人才是推动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主力军。深入发掘本土的致富能手,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创新创业作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加大对广大中青年农民的科技知识、种养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力度。选拔、培育、配齐乡村干部队伍,让有担当、业务能力强、敢作为、政治可靠、群众基础好的行家里手担任村干部,继续支持本地区县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政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下乡担任基层干部。通过大力引进乡外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加快形成“输血”和“造血”相统一的乡村人才发展新格局,不断补齐乡村人才短板,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动力。(赵华飞)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