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不与粮争田,不与林争地 一亩山何以产万元?

2021-11-01 15:35:48   

看着收下来满地的香榧果,廖龙建脸上藏不住地高兴。匡算了下,今年产量足足比前两年高出20倍,简直难以想象。毫不夸张,之前,由于没有掌握授粉的方法和时机,挂果很少。这回,经过前期专家们手把手的指点,授粉一次成功,加上管理得当,终于迎来大丰收。

廖龙建是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凤凰庙村的村民,2014年开始种香榧,采取原生态栽培,照看可谓万般细心,用的还是有机肥。可自从挂果后,产量一直上不去。得知这一情况后,杭州市林科院很快下派专家上门问诊,一通把脉后,药到病除,让廖龙建感激万分。

不仅产量高了,产值也跟着涨。原来,在专家们的建议下,廖龙建引入复合经营模式:香榧林下种植三叶青、多花黄精等道地药材,都是时下的俏手货,一块山多种收入,大大提升生产效益。如此一来,还真实现了“一亩山万元钱”,比不少大田作物还有得挣。

现在村里,廖龙建既是大户,又是带头人,不光自个儿富,还带着村民一起种。山上的香榧林已有800多亩,今年,很多老百姓因此鼓了腰包。旁人看着心痒痒,也跃跃欲试,准备来年加入其中。廖龙建还专门注册了个商标,今后准备统一生产和销售,信心满怀。

杭州虽为省会城市,但东部是平原,西部是山区,差异十分显著。怎么来振兴西部?产业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近年来,不与粮争田,不与林争地,杭州把“一亩山万元钱”作为重要战略举措,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探索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林下休憩等模式。

这并非突发奇想。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杭州就开始探索雷竹覆盖技术,之后又大力推广香榧种植,“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山区本就地少,更不可能毁林造田,只能向空间要效益。对此,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杭州梳理出11种模式,向全市铺开“一亩山万元钱”计划。

很快,西部几个县(市、区)积极响应,因地制宜出政策,对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示范村镇,予以资金补助。像淳安县,最高补助标准可达到2000元每亩;富阳对创新模式的扶持,更是可按总投资的七成进行奖补。廖龙建就是在这股东风的吹拂下,开始投身创业。

光有政策配套还不够,科技服务得跟上,让项目如虎添翼。依托竹类、山核桃、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杭州建立了几张产业科技服务网,联村、联户、联地块,并将科研院所引到基层,建基地、搞示范。成功一个,就推广一批。比如临安横畈竹笋专业合作社,经过八年时间,带动的标准化生产就有1200多亩。

种得好有品质,关键更得卖得出,富得了民。杭州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围绕林下产品的产品认证和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以淳安为例,县里就推出“淳六味”区域公用品牌,还建了个中药材交易市场,解决农民创业的后顾之忧,为闯市场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立体化的复合经营,不仅带来了金山银山,更保护了绿水青山。现在,上层有乔木林,中间是灌木林,底下则是草本和动物,不少主体还进一步探索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既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也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一举多得。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杭州已累计推进“一亩山万元钱”57万余亩,产值超过57亿元。这一计划也由此名副其实,成为了新时代林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以及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靓丽新景。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