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14:21:00 周丹丰
周末,我们回家看望父母,刚到家,老爸脸上就露出了喜悦之情。女儿说:“爷爷,奶奶呢?”老爸嗔怪地说:“到后坡地里补栽红薯苗去了,不让她种红薯,不顶用,又捡拾了几小块路边的塄坎边边角角的荒地。”我赶紧带着孩子去后坡,顺着大路一直走,妈正在路边地里劳作。我们四目对视,妈比以前黑瘦了,我不禁泪目,急忙转过头用胳膊擦拭,女儿一下扑到了妈怀里。我说:“哎呀,现在又不愁吃穿,干嘛还那么苦自己呀?”妈却说:“我和你爸在家也没啥事,一天不做点儿农活总感觉心里空荡荡的。”
我虽然有时会在心里怪爸妈坚持住在老家,毕竟条件没有县城好,但是仔细想想,父母都是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从来没有离开过庄稼地,也就由着他们的性子去了。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种过水稻,玉米,小麦,也种过大白菜,辣椒,洋葱,大蒜等农作物,虽然平时劳作很苦很累,但是到了收获季节,满满的喜悦与幸福。三夏大忙,我们家大约有三亩地,都是爸妈收割,从割麦、捆麦、运麦到回家脱粒、晾晒、装袋、储存,爸妈忙得不亦乐乎。种植水稻的季节,育秧苗、耕水田、插秧苗、灌水、施肥、打农药、除草等一系列劳作下来让人非常疲惫。村里下湾几百亩水稻田地都要灌溉,夏夜村民争抢浇秧地的情形至今都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如今爸妈年龄大了,虽然赋闲在家,可是我知道他们真是闲不下来的,房前屋后种着各类时令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葱、豇豆、红薯、土豆等。每次回老家,妈都会给我后备箱塞满她自己种的蔬菜。
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女儿一直嚷着让爸妈给她讲过去那段艰苦岁月,父亲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
那个年代,生活艰苦,用麦秆打成粉也能充饥。黑馍馍、白馍馍、做过豆腐的豆渣馍都是偷得吃。家家户户不过年都吃的是黑面,早饭是蒸红薯,再做一盆酸菜。条件好点儿的人家,烧一点儿白菜玉米面汤,中午就是黑面、玉米面,红薯藤蔓稻皮子糠磨成面,用柿子一拌再磨成面都能充饥。有的人家还吃树皮,上山摘冬青叶子、石兰子等。
那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米饭,平常吃米饭是用酸菜炒,只放一点米,主要吃酸菜。到了腊月,大家开始置办年货、砍柴、舂米、磨面、换豆子、割肉。猪肉膘要越厚越好,最好是一手板那么厚,买回来炼猪油,猪膘薄了没有人要。而且,生产队一年才给每个人分不到一斤油,炼的猪油将就着可以吃一年。平常炒菜,没有菜油,剥几颗蓖麻籽,放锅里用铲子压碎,或者砸一个核桃,剥出核桃仁一压,就可以炒菜了。
老爸讲得正起劲儿,听得我们也是一个个的神情凝重,想着与过去的艰苦岁月相比,现在的人们生活真是越来越幸福了。女儿忽然给我们背诵起了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摸摸她的头说:“女儿真乖,听了爷爷奶奶讲过去的生活,是不是很有感触啊!《朱子家训》里讲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吃,不愁穿,但是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忆苦思甜,人人都应该珍惜粮食,不浪费一粒粮食,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光盘行动呢!”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的变化也是一天一个样儿。可是,土地一直都是父母的心结,他们始终离不开生活了一辈子的乡下。在他们看来,住在乡村,房前屋后,路边杂草丛生的一小片荒地都舍不得浪费,收拾收拾,除去杂草等,施点农家肥,种点粮食、蔬菜,不嫌苦,不怕累,所以我们要忆苦思甜,更要珍惜粮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