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 15:22:58 高鸿
土地是孕育粮食的母亲,粮食是土地的儿女。秋高气爽,墒情刚好,又是一年种小麦的时节。我知道,小麦的种子一般是寒露前播下,几天以后它便萌芽长叶。白露为霜,小麦苗使秋冬的田野葱翠一片。瑞雪兆丰年,麦苗在冰雪里仍会分蘖生长。立春,天气渐暖,小麦遂迅速向熟。其返青、拔节、孕穗、扬花、灌浆、结实,一个动作连着一个动作,终于发展到麦穗、麦茎、麦节和麦叶都走向成熟,以至金黄一片。每次走过麦地,感受海一般的麦浪腾宕。我会涌上一种奇妙的体验,袅袅炊烟是一幅素淡的山村夕照,潺潺溪流是季节轮动的民歌小调。
看着这些黄亮的谷物,任由你放在手上揉搓,吹去带着土腥的壳,就香甜地在嘴里咀嚼起来。当我察觉到小麦在新石器时代,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出发,逾越葱岭,穿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国,我更是咨嗟不已。麦子,是中国这个农耕民族种植得最为广泛的乡村庄稼,而面粉、面条、蒸馍则是乡村人家舌尖上的中国。又联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想把这位画中的父亲,从川西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倒腾到历史悠久的陕西。关中人最心疼麦子,认为这是土地生长出来的最好吃的粮食。他们对麦子的敬重,远远超过其他粮食。麦子晒干,颗粒归仓之后,庄稼人是要美美地吃一顿地的,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饼、蒸包子、擀面条、做搅团,算是犒劳自己、答谢乡邻。
小麦是懒庄稼。以前种麦子,要不停地给麦苗薅草,现在麦苗一出,除草剂一喷,静等六月收割,忙就忙刈麦三两天。不像苞谷,清明到谷雨前种下,出苗后要赶紧选苗、补苗,一颗一颗施肥,酷暑里一遍又一遍薅草,怕天旱、怕大风、怕冰雹。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丰满而慵懒。日光和煦的午后,在园子里拔几棵大豆回来,摘下豆荚,洗净,放在盐水里煮熟,端上桌子,就是原汁原味的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大豆,有股独特的香味,蕴含着大地的味道、生命的味道,体会着大豆带来的快乐。勤劳的母亲将豆子泡发,磨碎,摇动,倒进吊起大锅上方的纱布里,把浆水沥进锅里,再用大火烧开、晾温,捞几张豆油,用家里窝的酸菜水点浆,吃一份豆腐脑,把凝结成块的豆浆乳状物倒进模子里,压上重物,把水挤出来,豆腐就做成了。老豆腐,嫩豆腐,干豆腐都有了。放点油,葱花炒出香味,豆腐切小块放锅里,配点大白菜炒熟,绿色、营养、健康,是父母一年四季都喜欢吃的家常菜。
人吃五谷杂粮,顿顿米菜饭汤。粮农一次次薅草的劳作,盼个风调雨顺,盼个五谷满仓。一粒粮,十滴汗,从播种到收割,从碾打到磨面,每一碗饭食,皆沾满汗渍。不稼不穑的我们,在享用饭食之时,可曾想到过面额落满尘霜的耕种者?想到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时弯驼的身姿?粮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也不是被风刮来的,而是粮农千辛万苦从土里刨出来的。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粮食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是阳光照耀、雨露滋润的“天地果实”,是农人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的“人间成果”,能让人延续生命,能令人唇齿留香,能使人从容心安。粮食突破了植物学意义,有了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和灵性。吃饭,也不再只是物质和能量的摄入,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粮食与季节有关,与日复一日的一日三餐有关,与漫长的人类历史有关,粮食的背后是时光积淀而成的故事、人情和哲理。万物皆有灵,粮食更是具有独特的禀赋和灵性。因此,人们与粮食同行,决不只是“果腹”这么简单,必然有苦难、艰辛,有挣扎、奋斗,有温暖、享受,有感恩、敬畏。
父母经历了从生产队到土地承包到户的峥嵘岁月,饱尝饥饿年代的人生辛酸。脚下这片热土,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家国的繁荣富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是他们命根子,粮食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对土地对粮食的情感,时光知道:痛苦、深沉、热烈而真挚。不糟蹋一粒粮食,这是一种淳朴的信仰,是一代人骨子里的坚毅。对于我们七零后这一代人,帮大人耕种是少年到青年的必须课,上学背馍饥饿时代的烙印深深浅浅,参加工作了,仍然喜欢劳动尊重劳动,这种如影随形的爱好,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爱着这一片土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相比较而言,生在蜜罐里,长在阳光下的新生代,远离土地,对粮食谈不上什么情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爱惜浪费、光盘行动。
盛世又逢丰收节,恰是一年丰收季。金秋十月,粮仓滚圆,瓜果菜蔬飘香,硕大的苞谷穗子倒挂在屋檐下、屋前房后的果木树上,地畔的黄豆是夕阳撒下的一抹抹晕黄。勤劳的村民在上冻之前,将所有的土地深翻一遍,此时此刻,大地就展露出它深褐色的肌肤,与家家户户倒挂的苞谷穗辉映着年的喜庆。
白花花的馒头凝聚了粮农的血和汗,绿油油的青菜装载了菜农的辛与劳,肥壮壮的牛羊饱含了牧民的苦与乐,美滋滋的味道提醒你我要谨记:尊重他人劳动的艰与辛。
粮安天下安。仓里有粮,心里不慌,把爱惜粮食的家风传授给孩子,传授给街坊四邻,传授给亲朋好友。爱惜粮食,从我做起;厉行节约,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