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6 14:50:38
“渭麦9号”示范田。 记者 仵永杰 摄
“渭麦9号”种子。
近日,“渭麦9号”种子发芽。
小麦育种专家曹三潮向记者展示“渭麦”系列麦穗。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退休小麦育种专家谷俊友和他所珍藏的“渭麦”系列种子。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 李妮 摄
10月18日,阴雨转晴几日后,澄城县王庄镇李家洼村村民薛金斗下了地,招呼农机手种麦。今年秋播,他选的种子仍是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渭麦9号”,这已经是他选种“渭麦9号”的第3个年头了。
上半年夏收,薛金斗收了小麦,留下一些舍不得卖。几个主妇在薛家借来新磨的面蒸馍、擀面试吃后,纷纷叫家里人去换“渭麦9号”的种子。薛金斗很慷慨,将留下的麦子全部当种子换给了乡党。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旱地小麦育种专家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历经近20年潜心育成“渭麦9号”。“渭麦9号”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渭南市30年来的首个国审品种,为全国旱地小麦丰产提供更优选择。
秋种夏收,一季麦黄;朝出暮归,数代耕耘。
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一个甲子的接续中,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旱地小麦育种专家接力奋斗,育成渭麦系列旱地小麦新品种,并在渭北旱地推广种植,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辉煌
每年过春节时,蒲城县孙镇党家庄人杨军民总要来到渭南市区,看望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退休专家谷俊友。
20世纪80年代,杨军民的父亲杨年喜种的10多亩小麦卖了好价钱,他家这才盖起二层楼。“咱家的楼房是你老谷叔帮忙盖起来的。”当时,杨年喜用的小麦种子是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渭麦5号”。
1965年,渭南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现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搬到蒲城县孙镇。36名成员来到位于孙镇的试验站专门搞旱地作物研究,谷俊友、王丙申就在其中。
“‘风景宜人’,这是我们调侃刚建所时的工作条件。‘风景’是风劲,‘宜人’是泥人。大家顶着大风在试验田里搞研究,带着一身土。”说起往事,谷俊友笑了起来。
然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影响育种专家的工作。在孙镇,优良的渭麦系列旱地小麦品种走向全国。
渭南市旱地小麦面积占到小麦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旱地小麦的丰歉直接关系着全市夏粮的丰产丰收。渭南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建所初期,渭南旱地小麦亩产平均75公斤左右,灾年的收成甚至不够种子量。提高产量成为旱地小麦育种初期的首要目标。
为解决客观条件不均衡对试验造成影响的问题,王丙申、谷俊友等专家费尽心血。
“种子品种的差异是唯一的差异,试验要保证客观条件尽可能相同,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育种的有效性。”谷俊友说。
一次,渭南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请当地群众帮着种麦,其中一名女工干活时穿着高跟鞋。王丙申看到后,提醒那名女工换了鞋子。“穿高跟鞋下地踩踏,土壤就变得瓷实,会影响试验结果。”王丙申对同事和群众解释。
天气渐热起来,小麦变得金黄,育种专家去试验田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有时一整天都待在麦田里。“四五月,我们要经常待在试验田,观察麦穗的结实情况和麦子落黄程度以判断抗旱性。”谷俊友说。
麦子随风摇曳,麦香扑鼻而来。王丙申、谷俊友看着滚滚如潮的麦浪,忘记了头顶的炎炎烈日。午后,他们就躺在田坎上打个盹,一旁麦子正好挡住日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渭南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渭麦4号”“渭麦5号”“渭麦6号”等旱地小麦新品种并积极推广种植,产量稳定在每亩175公斤。
为推广育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谷俊友去过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跑遍了小麦种植地,与种子公司负责人密切配合,和主管农业的乡镇领导交朋友,组织种子繁育和调运工作……
“我一直关注旱地小麦育种工作,希望为农业科技贡献毕生力量。”87岁的谷俊友老人坚定地说。
接力
2020年8月,全国农技中心召开国家冬小麦品种区试年会,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室主任、旱地小麦育种专家张养利坐不住了,“就像高考结束后等待成绩的学生一样。”
由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育成的旱地小麦“渭麦9号”能否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果就在此次年会上宣布。此前的近20年时间,张养利和同事曹三潮等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坚守着旱地小麦育种事业。
张养利坦言,在育种工作中,静下心来搞研究是关键。因为各种不确定性始终存在,长期试验却没有成果也是有可能的。从做杂交组合的那一刻起,张养利就打定主意,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20年……
2003年,张养利带领大家着手做旱地小麦育种试验。选种、去雄、授粉……专家细致地在麦穗上“做手术”,希望“高产”“抗病”“抗旱”的基因成功组合。
为确保杂交成功,每个杂交组合要做3个穗子。旱地小麦扬花期只有10天左右,张养利和同事顶着烈日与时间赛跑,多完成一个杂交组合意味着多一分成功的可能,而且,也避免由于观察疏忽,一个好的组合从眼前“溜走”。
2007年,干旱天气导致多个品种的旱地小麦减产,试验田中一个穗实、个高的杂交组合后代麦子引起专家的注意。“这株小麦株高和结实程度受气候影响小,因此抗旱性可能比较好。我们还发现,它的颗粒光亮饱满,角质化程度高。”张养利说。
这株小麦的杂交组合名为“2004—390”,是专家在2004年做的第390个杂交组合。“2004—390”成为重点观察对象。
自打“2004—390”种到试验田,张养利和同事就没歇下。麦苗刚露头,他们就要查看出苗情况;等到冬天,要忍着寒冷观察麦苗抗冻性;第二年四五月,还要看结实情况和株高。
麦苗一日渐一日地起身抽穗,专家一年又一年忙碌在试验田中。
2011年,“2004—390”进入小区鉴定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阶段,专家将其正式定名为“渭麦9号”。 此后,“渭麦9号”顺利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17年,“渭麦9号”参加国家冬小麦品种区试。麦子一种到全国各地的试验田中,张养利就紧张起来。开春,张养利去运城、临汾、天水等地看“渭麦9号”长势,夏天,当地专家传来“渭麦9号”照片和数据,“在一大片麦地中很显眼,黄亮黄亮的。”张养利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
在沧州的一处盐碱地,“渭麦9号”耐盐碱;在天水的一处旱地,亩穗数是第一;在衡水小麦抗旱节水展示试验中,出苗整齐、抗旱性好。各地育种同行一致反映,“渭麦9号”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
目前,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已在澄城、合阳、白水、蒲城等县区,建立“渭麦9号”示范田2300亩,平均亩产达360公斤,辐射带动推广5万余亩。
未来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近几年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1991年出生的农艺师李倩,老家在山西。2016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只身来到渭南。第一次到孙镇的试验示范基地时,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在她的眼前平铺开来,周边几乎看不到一个人。“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是她的第一感觉。
“小麦育种是一个很漫长的工作,很有可能研究十几年都未必能出一个成果。”李倩说。
艰苦的现实条件和不确定的收获,让一些年轻人对育种工作望而却步。李倩却认为,“研究者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在田里种下种子,期待着结出累累硕果,是让同为农艺师的闫苗苗幸福感“爆棚”的事情。“因为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我从初中就立志要学农学,通过知识的力量让农民生产更轻松,让粮食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闫苗苗说,“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到农业的重要性、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理解育种工作的重要性。而意识到这一点后,育种的苦和累就不算什么了。”
在地里搞研究,风吹日晒,非常辛苦。但这种看似最为传统的方式依然为年轻一代的研究者们所坚持着,因为种子好不好,必须要在田里种了才知道。
“为了保证育种品种的纯度,我们用的是原始的种植方式,有时候比真正的农民还辛苦!”1990年出生的农艺师聂耸开玩笑说。
聂耸记得,小麦杂交的时候,一个麦穗上要取36粒雄蕊。他蹲在麦田里,拿一个小镊子,取完一个麦穗需要6分钟。能够精确到6分钟,是他多年来经验的积累。一天下来,取完五六十个麦穗,腰酸背痛,眼睛都花了。“这项工作需要极度专注,如果漏了一粒雄蕊,这个麦穗就算白做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虽然有枯燥乏味的一面,但‘渭麦9号’通过国审,给我们所有人都注入了‘强心剂’。”聂耸说,“年复一年的坚持不仅得到了土地的认可,还为我们后续的育种工作拓宽了道路。”
“种子育出来后,我们还要给农民提供配套的服务。”闫苗苗说,“怎么种?用什么农机?这些后续的技术,还将一同传授给农民。”
种业可谓是农业的“芯片”,农业“芯片”绝不能让人“卡脖子”。渭北旱塬是陕西省的重要粮仓,是陕西小麦面积和产量的重要支撑。而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为农业技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瞄准高产、抗病、优质等特性要求,在传统育种模式基础上,尝试开展生物育种,多育品种、育好品种,科学指导农民群众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加快渭南市特色优良农作物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工作。”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盈科说。
记者手记
做强旱地农业“芯片”
李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渭麦9号”正是旱薄地小麦种植的“芯片”。作为旱地小麦新品种,它为渭北旱塬粮食丰产奠定了基础,并将助推陕西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今,通过国审的它,将走出陕西,为全国旱地小麦种植提供优质的选择。
旱地小麦丰收直接关系夏粮丰产丰收。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南旱地小麦一直由外省品种担纲,由于种植时间长,种性退化、抗逆性差、品质一般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全市粮食生产,需要新的品种更新换代。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小麦育种专家潜心研究近20年,经过上千次优化组合,育成渭麦系列旱地小麦新品种,成为30年来渭南种业领域第一个国审品种和最高研究成果。
这一成果充分体现了农业科技的驱动作用,体现出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品种的选育工作作为农业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实抓细,并倾全系统之力稳固粮食安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压舱石作用。
新品种的诞生,将有效加快旱地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直接提升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为进一步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有关部门还需发挥农业科技驱动作用,开展农科、农技、种子、企业联合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订单生产和产销对接,形成“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
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淡定嚼得菜根香”的精神,得益于坚定旱地丰产的理想,得益于扛起粮食安全主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小麦育种专家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