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科技之光“陕”耀农业高质量发展路

——助力陕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走笔

2021-11-17 18:45:00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媛媛

近年来,为探索农业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的改革之路,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增加新动能,陕西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省农业农村厅以“3+X”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先后组建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等4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吸纳100多家农科教企单位参加,600多名农业专家围绕农业产业开展技术攻关、示范培训、政策咨询和应急服务,在推动陕西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技术进步发挥了独特作用。

为进一步助力和推动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质量发展,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处主办,农业科技报社承办的“助力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于11月10日在杨凌召开。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领导及陕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出席本次会议。会上,特邀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围绕体系工作的成果经验进行交流发言。

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高玉鹏在座谈会上讲道,家禽产业是我国现代畜牧业中仅次于生猪产业的第二大畜牧支柱产业,做好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工作至关重要。

陕西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将从抓养殖生产中主要障碍技术入手,突出全省家禽产业特色,解决制约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以及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的科学性和实操性融合等要点,实现现代良种繁育、现代工艺模式、无抗养殖、粪污处理与利用、产品安全保障与质量可追溯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提升。

家兔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任占军在座谈会上介绍道,家兔近年来市场相对稳定,产业发展良好。陕西省家兔产业正向着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已建设有相当规模的养兔企业十几家,生产饲料四家,兔肉加工企业、餐馆、作坊十几家。

1、科学研究:

(1)为解决卡脖子问题,育成新品种,继续做杂交选育,现已选育F3代核心群。

(2)饲料禁抗以来,家兔生产效率下降较为厉害。为此研究 “低蛋白+高氨基酸+低能量+高纤维+酸化剂+酶制剂+益生菌+中药”提高无抗饲料后生产效率问题。

(3)立足陕北豆秸、小杂粮秸秆丰富资源,研发家兔饲料,降低饲料成本。

(4)长期对省内家兔传染病监控与预警,杜绝了二型兔瘟发生。该病已在周边省份发生。

2、推广:

(1)引进推广伊高乐肉兔、伊普吕肉兔、伊拉肉兔配套系,使得省内优良种兔覆盖率提高了50%以上;

(2)推广家兔工厂化繁育关键技术,家兔繁殖效率提高了38%。

(3)安全优质的无抗饲料推广效果明显,年均达到12000吨以上。

3、技术培训:在陕西洛南、铜川王益等开展技术培训,参加培训人员600人次。

4、下一步工作:继续完成省内兔业调研,完成产业报告;继续办好西部兔业专题展、创新发展论坛以及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引领家兔产业规范化发展;沟通政府、科研、单位等单位,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陕西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靳亚平发言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畜牧业发展既是重要任务,也是重大机遇。奶牛产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乡村振兴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陕西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是奶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以技术帮扶助力奶牛养殖企业〈场〉养殖增收,提振奶牛养殖信心,促进奶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既是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使命,也是责任担当。体系将顺应奶牛产业发展形势,针对产业发展困惑和技术需求,进行技术推广和服务,促进奶牛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奶山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斌云在座谈会上介绍道,十四五期间,奶山羊产业已育成5个新品种。其中,泰香猪育种工厂已在陕西武功落地。通过运用“良种良法”、关键基因育种、检测,在具有推广性后,正式推向市场。随后以产品链支撑产业链为依托,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从而助力农业发展。

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胡建宏在座谈会上介绍了为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做出的6大举措:

1、做好肉牛繁育体系建设

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关于肉牛肉羊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一是大力推行母牛的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低产牛的改良效果,充分发挥良种公牛的种用价值;二是研发新型轻简化性别控制技术,扩繁基础母牛群体,目前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2、做好饲养管理,推行混合日粮

3、研发新型中草药添加剂,生产功能性牛肉

在前期利用益生菌+中草药提高肉牛免疫性能的基础上,积极研发复合酶制剂+中草药配方,一方面提高牛的免疫性能,另一方面生产功能性牛肉,发展中医牧业。

4、积极进行牛肉精细加工,延伸肉羊养殖产业链

在前期基础上,积极开发出牛肉馅饼、速冻牛肉水饺、牛肉丸子、沉香牛肉等系列“亚蒙安格斯”牛肉系列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

5、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肉牛养殖的科技含量

在对宝鸡、咸阳、铜川多个区县肉牛产业调研的基础上,积极赴宝鸡陈仓区,咸阳永寿、乾县、旬邑,铜川印台区、王益区,延安富县等进行肉牛养殖关键技术例如粗饲料加工、日粮混合、提高受胎率、提高犊牛成活率、牛结节病防控等。同时与农业科技报社进行合作,多次线下线上宣传报道,并对肉牛体系试验示范站专家予以专题报道,收到很好效果。

6、发挥不同基地作用,助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

凤翔基地进行杂交组合的优化,永寿基地致力于优质牛肉生产,铜川基地致力于牛肉产品深加工,发展中医牧业,神木基地致力于肉牛的育肥,并全力保障全运会牛肉的供应。

陕西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恩平介绍道,陕西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以陕西省“3+X”特色畜牧业发展、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为抓手,邀请多位专家多次开展学术研究、技术推广工作。 

在过去的工作中,通过专家不懈努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陕西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出版了《陕西肉羊主推技术》著作,发表科技论文21篇,起草技术规范多项,组织和参加陕西省肉羊产业发展技术扶贫、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等活动50余次,有力地促进了陕西省肉羊产业科技进步和发展。今后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体系工作机制,增强活力,充分发挥专家特长,服务肉羊产业。

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孙世铎在座谈会上讲道,今年生猪产业遇到自非瘟以来生猪价格“断崖式”滑坡的市场行情,针对市场这一新变化,生猪产业体系主要引导企业,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淘汰低产、高耗母猪和企业产业再重组,全省一般小规模的猪场淘汰三元母猪100%,淘汰低产母猪40%以上,大大降低企业财务负担。

2、提倡高繁母猪的扩群,以汉中丹系,商南加系,正能集团加系、丹系,石羊PIC(新希望)与美国杜洛克形成了固定配套杂交模式,使陕西省母猪PSY由17头提高到20头以上,体系内猪场(汉中顺鑫鹏程29头,商南宏德天宏德天御27.5头,正能集团26头以上),仔猪落地成本每头由原来450元降至300元以内。

3、开展新品系育种,以首阳、西农牧场为基地,采用导入杂交和多品种杂交形式,对陕西省培育品种关中黑猪再优化、培育、提升。目前已进入第三世代,其繁殖性能,生长发育和胴体品质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下一步生猪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将从3个方面进行:一是形成陕西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提倡二元母猪含有丹系、加系、法系血统,父系(公猪站)以美系为主,其它品种经过杂交性能测试后成为主配公猪的格局。二是建立陕西省生猪性能测定中心,引导企业育种进程。三是完成关中黑猪新品系培育,力争3年内完成配套系培育。以西农大养猪团队、西安首阳两者结合,育成符合陕西生态条件、肉质优良高端的新品种(系)。

图片17

蜂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黎九洲在座谈会上介绍了蜂业产业技术体系主要做了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建言献策 提供决策参考

蜂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2021年通过政协委员,向陕西省政协提交了将“蜜蜂授粉作为谁陕西省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被列为省政协12届4次会议第138号提案,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复。

(二)发挥体系优势 科技服务常态化

蜂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专家采取上门服务、电话和微信服务相结合方式,着力从扶持政策、标准化蜂场设计、中蜂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蜂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指导。两位首席还分别担任省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服务于陇县、镇坪县蜂业合作社,并且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联系蜂农和基地。

(三)科技培训常年化 培训形式多样化

截至2021年10月,开展培训50场,培训人员1893人。足迹涉及宁夏泾源县、甘肃两当县,陕西凤县、洋县、太白、富县、平利、陇县、镇安、山阳、蒲城、西安、延安、榆林、安康等地。

(四)创新示范模式 辐射带动周边  

今年确定了榆林市蜂业技术推广站、陇县丰田蜂业合作社、麟游县林东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汉中田园蜂业合作社、宁陕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汉滨区山野老蜂农专业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为蜂产业体系饲养管理、蜜蜂良种繁育、蜂病综合防治示范基地,并予以授牌,辐射带动周边蜂业生产。如陇县丰田蜂业专业,456户社员都是贫困户,通过基地承载、示范带动、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多种形式并用,形成了产业合力,保证了带动脱贫效果。合作社2020年销售额760余万元,带动全镇群众增收280余万元。全县蜂农3500多户,存栏蜜蜂5.2万箱,年蜂蜜产量960吨,蜂产品总产值达6450万元,并形成蜂王浆、蜂蜜、蜂蜡和蜂胶等多个产品,每年为该县农民带来近2000万元的收入。

蜂产业体系,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体系技术力量,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贡献蜜蜂精神,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报导。

(五)开展蜂业科研 为发展作支撑

2020年产业体系开展多箱养强群取成熟蜜试验;旧冰箱养蜂试验;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试验;蜜蜂授粉试验,先后在宝鸡、杨凌等地开展了大棚甘蓝制种、草莓、桃等授粉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49ec0c96573d0f2a678edd913bad488

红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新岗在座谈会上发言道,红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们长期奋战在技术示范推广第一线,提出了“科技支撑,土壤健康,绿色防控,光热互补”的冬枣产业发展十六字措施,支撑陕西大荔冬枣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高质量的效益型转变,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今年大荔冬枣年产值60多亿元,全产业链产值102亿元。当大荔县赵渡镇、朝邑镇等冬枣产区遭受水灾后,及时提出防灾害减损失的技术措施,并通过地方业务部门落实到基层,为大荔冬枣产业恢复和发展拿出了体系方案。

 

陕西省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徐凌飞讲道,2021年,陕西省梨产业技术体系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领导下,围绕梨产业提质增效和年度工作重点,组织开展了多次生产调研、技术扶贫、技术培训和指导,培训技术干部和果农2000多人次,示范推广了多个新品种、多项关键技术,建设了一批优质高效示范园,并及时应对解决梨产业突发问题,有力促进了梨产业科技进步和发展。

莓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会科介绍道,本年度莓类产业技术体系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坚持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紧密围绕蓝莓、草莓市场需求,以产业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高效优质生产为重点,通过品种结构优化调整,大面积推广蓝莓露地全基质栽培、简易避雨设施栽培、精准化水肥调控技术,草莓优良脱毒苗繁育、连作障碍土壤综合处理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蓝莓、草莓节本、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使蓝莓、草莓品种结构显著改善,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产品供不应求,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猕猴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刘占德发言道,今年猕猴桃不同程度受灾,市场却产销两旺。品种不断优化后,目前陕西市场猕猴桃以徐香和翠香为主,品质和产量在全国领先,具有绝对竞争优势。最新育成的有金福、黑金等多个新优品种,基本可以解决猕猴桃“硬着吃不成,软了已烂掉”的问题,有望替代进口猕猴桃。在今年,我们的专家团队已经收集320多个品种,其中48个优系品种正在集中展示,6个品种正在进行区试。

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赵政阳在座谈会上讲道,新形势下,体系建设关乎产业转型升级,关乎乡村振兴。我国的苹果体系岗位专家、全国主产区,始终保持着统一性和先进性。陕西省作为我国苹果生产大省,引领着苹果产业技术发展。就苹果而言,目前陕西省6个主产市、48个区县,通过“五大行动”建成了高质高效苹果示范园。其中,区域专家在当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对当地政府和群众给予了技术层面的最大帮助。今年春季的冻害、夏季的旱灾、秋季的秋淋、冬季的冻害,区域专家都深入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给予了减灾救灾的具体技术要点。

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房玉林讲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渭北旱塬、陕南等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全省的葡萄产业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露地栽培压力巨大等诸多严峻问题。葡萄体系构建了以避雨栽培为核心设施栽培的防灾减灾救灾技术体系,依托分布于全省各葡萄主产区的12位岗位专家、34位区域推广专家以及38个科技示范基地,通过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新媒体培训等“六位一体”的科技推广机制,及时发布自然灾害预警,组织区域专家深入一线指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效降低了倒春寒、雪灾、秋淋等自然灾害对陕西省葡萄产业造成的损失。

IMG_202111321_190442405

陕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鸣雷在座谈会上通过两个方面阐述了陕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工作措施。

一、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服务各地食用菌产业

1.建立食用菌专家工作站:今年以来,体系专家分别在旬阳国桦食用菌公司、洋县庆瑞丰食用菌公司与宝塔区河庄坪建立了3个专家工作站,通过专家工作站的形式为产业提供服务。

2.组织体系专家分赴各地市进行食用菌产业调研,为榆林市提供产业发展建议报告,为延安市制定了《延安市百亿级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

3.体系与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发挥商洛市、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地三方优势,共建“秦巴山区食用菌产业研究中心”,为商洛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一年来,体系专家采取线上、线下、现场指导、微信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与指导,不完全统计由40余次培训活动,1000多人参加培训。

5.向中国菌物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提供陕西食用菌产业典型案例,体系目前在各地建有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站)18个。

二、体系组织专家针对陕西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1.食用菌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引进。

2.食用菌绿色循环栽培技术研究。

3.体系专家开展了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确保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

4.组织体系专家积极参与国家食用菌重大专项。

5.组织体系专家积极申报陕西省农业技术成果奖。

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建明在座谈会上发言道,针对近年来较为频繁的灾害性天气,建议在设计上增加临时性设施,请农机、农艺专家加入,不同产业体系发挥所长,突出抗灾功能,降低成本,如设计食用菌、冬枣、葡萄等作物专用棚,搭建减灾柱。各体系间也要加强交流和沟通,联结企业,紧密合作,真正把农业科技转化为“拿来就用”的成果和产品。让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服务现代农业,实现长足发展。

辛辣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赵尊练在座谈会上介绍道,辛辣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产业需求和主要问题开展了3项持续性研究。

1、辣椒育种研究:以体系专家为主体,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市农技中心、宝鸡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辣椒种质资源创制、线辣椒雄性不育利用及杂优利用、线辣椒新品种选育等,目前我们的品种在陕西省线辣椒产区覆盖约60%,新疆以石河子为中心的制干线辣椒产区,我们的品种大约覆盖40%。

2、洋葱育种研究:以体系专家辛鑫所长为首的宝鸡农科院育种团队,育成红皮高庄洋葱品种3个,已经在陕西省、甘肃省大面积推广,目前能够覆盖甘肃洋葱主产区约三分之一的面积。

3、主要病害的针对性研究:重点针对辣椒炭疽病、病毒病、大蒜土传病害、大葱叶部病害、生姜姜瘟病开展病原收集、鉴定、药剂敏感性试验以及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研究,力求在产业中见效。

赵尊练说,在辛辣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方面,辛辣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先在定边县进行了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其次在乾县进行了大葱机械化生产设备的引进与应用,最后针对陇县线辣椒制干问题,实施了企业自筹、地方政府项目支持、体系扶持等措施,帮助企业购置线辣椒制干生产线一套,部分解决了当地线辣椒制干问题。

赵尊练讲道,体系在今年开展的工作中不乏有很多亮点。

一是定边县辣椒工厂化育苗在技术水平、育苗规模、产业带动等方面属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名列前茅。二是体系专家参与起草的“西北地区绿色食品——大葱生产操作规程”于2021年9月26日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发布。三是乾县大葱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抓手,连续几年亩均收入万元左右。

樱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蔡宇良介绍道,樱桃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了13个耐贮运、极晚熟的优质大樱桃品种:吉美、宇宙、匈引A、丽特、秦樱3号等;向陕西省土壤贫瘠和寒冷气候条件地区,示范推广了4个酸樱桃品种:玫丽、玫蕾、奥德和奥杰,它们既可有效利用荒土地,增加经济效益,也可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体系也示范推广了樱桃超细长纺锤形、V字形、多主干篱壁式集约化栽培模式及配套整形修剪技术。向果农推荐了栽植抗霜冻品种,花期果园放置烟雾弹防霜冻技术,冻害后花果、树体恢复管理技术以及灾害预防技术,显著降低了晚霜的危害;并且研发出了23度樱桃红酒,即樱桃利口酒加工工艺和50度樱桃白兰地加工工艺,初步完成樱桃酒酿造设备、制冷系统、分拣清晰设备、打浆去核设备、蒸馏设备、纯水制备设备,无菌包装、过滤设备的安装和调酒工作。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睿在座谈会上讲道,今年秋淋天气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大,入冬时间较往年提前10天左右。目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大荔县及华阴市等地仍有38万亩小麦尚未播种,建议尝试采用撒播、宽幅播种等方法。

体系需要做到结合目前飞防技术和农机技术等,减轻灾害和受灾面积,减少受灾损失,帮助种植大户和农民重新树立信心。

小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冯佰利发言道,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指导下,小杂粮体系按照要求有序开展了2021年各项工作任务。

汇编陕西省小杂粮产业发展报告。抽调各方人员搜集各类杂粮信息,汇总小杂粮生产现状、生产存在问题以及科研生产基本措施,为今后陕西省小杂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设途径。

小杂粮品种资源收集与新品种选育。结合各类项目,搜集谷子、糜子、荞麦、高粱、豌豆、芸豆等各类小杂粮资源1000多份;顺利完成第十三轮国家荞麦、糜子品种区域试验,并组织专家召开了荞麦品种鉴定评价会,经专家鉴定了12个甜荞、苦荞品种,为品种推广提供了依据。

小杂粮机械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在陕西榆林、延安开展“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旱作技术+多微沟”的旱作种植模式技术试验示范,促进渗水地膜机穴播技术创新升级,向“技”要粮;在陕西定边开展荞麦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面积2000亩,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在陕西佳县开展谷子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面积3500亩,有效提升小杂粮种植收益。

打造“一县一业”、“一县一品”,带动小杂粮产业化升级。在体系推动下,开展谷子、荞麦、糜子、黑豆的地方产业品牌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延安小米”、“米脂小米”、“定靖荞麦”、“府谷黄米”、“神木黑豆”等地方小杂粮名品。

小杂粮试验示范基地拓展。在原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小杂粮基地、延安谷子研发中心的基础上,今年相继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横山大明绿豆产业发展研究院、米脂小米试验示范站、安阳农作物试验示范站、准格尔小杂粮试验示范站,使小杂粮试验站的数量达到了6个。

首次纳入了靖边红盛小杂粮专业合作社等5个高级职业农民或合作社,其中,靖边红盛小杂粮专业合作社获得了榆林市首批诚信企业,绥德天野的马香琳进入了第五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总决赛,是陕西省唯一一家进入决赛的项目。

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穆建新介绍道,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在认真调研分析油菜产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针对陕西油菜产业面临生产成本高、进口油脂冲击大、种植效益低、种植面积下滑、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围绕高效增收稳面积和特色品牌建设争市场,着重从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多功能应用、差异化品牌建设等三方面下功夫,努力减少投入,提高种植效益,稳定和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努力推动油菜菜用、观光、蜜用、饲用、绿肥等多功能利用,增加种植收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努力寻找陕西省油菜籽优势,从富硒、浓香、营养等方面切入,改进种植和加工技术,宣传推广地方特色品牌。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2、油菜减药减肥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

3、油菜多功能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4、特色化油脂生产和品牌打造。

5、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

6、体系内部管理。

20211117_190508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薛吉全介绍道,2021年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按照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的安排部署,落实“大格局、网络化、新机制”工作思路,通过大联合、大协作,以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选育、关键栽培技术集成为创新驱动,实施“一增三改一防” 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探索实现“吨半田”的技术路径,发挥体系的技术引领和产业推动作用。

2020年选育陕单660、陕单680、陕单676等11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陕单660、陕单680、陕单676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陕单650入选2021年黄淮海夏玉米(机收)五大核心展示综合表现优良品种。

以试验示范基地为平台,以技术培训为手段,建立10个玉米全程机械化百亩示范基地。据测产,亩产达到814.5.0-1142.20 公斤/亩,实现了夏玉米亩产超800公斤、旱作区亩产超过1000公斤和灌溉春玉米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高产典型。

在座谈会上,薛吉全感谢了《农业科技报》对陕西玉米产业技术体系2021年工作给予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这些报道有力地提升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陕西玉米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陕西省花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延龙发言讲道,为进一步加快陕西省特色花卉资源收集和整理,加速花卉产业发展,发挥花卉现代产业体系在花卉产业科教融合、产学研对接,提高花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陕西省花卉产业技术体系依据陕西省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专家团队在全省花卉消费需求、花卉生产现状方面进行了充分调研,也对秦岭和黄土高原特色花卉驯化与繁育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张延龙表示,今后体系将加强花卉产业技术的创新、集成、融合及市场化运营,在全省花卉产业开展指导服务,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生产技术问题。同时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段志龙在座谈会上介绍道,陕西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主要服务于陕西省苹果主导产业,以培肥地力为基础,提升主栽作物品种的品质,为广大果农增加收入而努力,并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提升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让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导向,贯穿在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

2021年,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在陕北山地果园开展以豆菜轮茬增肥技术和自然生草为主,渭北旱塬以黑麦草、毛叶苕子为主,关中以三叶草、鼠毛草、长毛野豌豆为主,秦巴山区以苕子为主的果园绿肥,并 建立了12个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13000亩,推广面积达137.2万亩。

农村能源环保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邱凌在座谈会上从5个方面介绍了农村能源环保产业技术体系的工作措施。

1.体系专家200多人次深入一线,开展 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等技术指导,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2.组织召开了陕西省农村能源环保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推进会、全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推进会、全省农膜回收利用现场推进会、榆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训班、汉中市绿色农业技术培训会、府谷县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

3.研发了《生物质热解炭液油绿色农用提质增效技术》和《农作物健身栽培技术与成效》专题片 ,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广泛宣传。

4.体系主持的“农林废弃物绿色转化与高值利用实践者”项目,获得全国能环创业大赛特等奖、“生光互补型农林废弃物高效热解多联产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全国能环创新大赛一等奖。

5.体系专家喜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全国发明创新奖、陕西青年科技标兵、陕西青年科技奖、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陕西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渭玲在座谈会上介绍道,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医药工业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中药材产业发展有了一个长足提升,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技术服务中,陕西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按照与科研推广单位相融合,与新型经营主体相融合、与乡村产业相融合、与区域经济相融合、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融合的要求,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产业调研、工作交流、技术指导等活动,解决关键突出问题,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出生产管理意见,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