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猕猴桃“东扩南移”的“汉阴路径”

2021-11-22 09:29:00   

总有一些付出,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总有一些产业,注定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凝结成波澜壮阔的记忆。

而汉阴县猕猴桃产业必将记录在册。

2020年9月中旬,陕西汉阴县陆续开园。这次开园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汉阴猕猴桃借助陕西省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机遇之后首次开园迎客;

2021年9月27日,为聚焦猕猴桃产业发展,以“猕”为主打元素的多项活动在丰收节期间同期举行,当天,“汉阴猕猴桃”区域公共品牌正式启动,标志着当地猕猴桃有了一把检验标尺;

今年,汉阴猕猴桃并正式纳入农业农村部重点支持建设的产业集群项目。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可以说“汉阴猕猴桃”在乡村振兴路上正逐渐向高品质、高标准化扎实迈进。

产业振兴“造血” 村民致富有路

秦岭南麓,汉阴县观音河镇,48岁的刘美全最近总是乐呵呵的,他说:“今年已有7亩果园陆续挂果,卖了3万多块钱,家庭收入较以往明显增加了。”

在位于该镇义兴村川道两旁成片的猕猴桃林中,有14亩是刘美全的。长年累月的田间劳作,加深了这个果农的肤色,更是鼓足了他的腰包。原先在外务工的他,靠着这片猕猴桃林,生活有了起色。

图片2

2017年,在外打工的刘美全听说家乡正在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政府不仅要给果农提供果苗和T型架的补助金,还将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刘美全觉得这是个机遇——如果在家能赚到钱,他也不愿大老远跑出去打工,上有老下有小的,难免照顾不到。再三考虑之后,他回了义兴村。

试验是从自家的那14亩地开始的。更重要的是,县上定制的一套种植标准,让猕猴桃的生产有了科学的依据。无论是授粉、剪枝、浇水还是施肥,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

此外,经常有农业专家带到田间地头,实地给果农们进行技术培训。如今设置在田间的农业大数据可追溯系统,更是能实时监测、收集到猕猴桃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虫害等因素,为农业生产的科学施策提供数据基础。

虽然是栽种三年后第一次小规模挂果,可每棵果树上的果子都是又大又好。按照今年的市场价5到10元钱一斤,每亩地可以纯收入六七千元,着实给自己带来一个很大的惊喜。

如今,刘美全生活的观音河镇,已有530余户凭借猕猴桃产业初次尝到了甜头。喜人的收入,让刘美全不停地感慨着当初返乡的想法太对了。

图片3

(资料图)

“接下来,我们要在成功试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果园规模,让村民一起分享种植猕猴桃带来的实惠。”观音河镇猕猴桃产业联合社党支部书记俞明喆说,目前,观音河镇6个村已发展猕猴桃25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社、反租倒包、园区务工等多种方式,将农户牢牢嵌入产业链条中。

厚植产业“稳基” 易地搬迁扎深根

与观音河镇相距40余公里的汉阴县蒲溪镇溪畔社区,有易地扶贫搬迁户519户2052人,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务工就业,增强了搬迁群众自我“造血”能力,让搬迁户拔去“穷根”,在新家扎下了“根”。

68岁的陈启平是溪畔社区地扶贫安置点搬迁户,从十余公里外的地质灾害点搬出来,不仅圆了新房梦,他又在社区成立的合作社里做起了文章。

“过去条件不好,想干什么也干不了,在老家的时候打工各方面都不方便,搬迁来到小区,政策也好、打工也方便,比起在老家生活改善多了。”搬到新家后,陈启平在新建的猕猴桃园打工,除了务工收入,还享受合作社分红。

为了保障每位群众能够安心在这里(合作社)务工,该社区采取了灵活性就业政策,按小时计工,上班时间可以自行调配。全方位的让群众有工作干,确保每天能有80-100元的收入。

“通过土地的流转,我们将老乡闲置的土地进行整合。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也为老百姓增加了一份收入。”溪畔社区负责人沈小山介绍道,猕猴桃产业园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返乡人士回乡创业兴业,带动基地周边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老百姓搭建起就近就业的平台。

图片4

农技人员指导当地果农猕猴桃冬季修剪。

“随着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后期需要人来承包经营,想在园区务工边学习技术,再承包几亩果园增加收入。”面对记者镜头,易地搬迁新居的村民沈兰军同样向记者描述现在的幸福生活。

搬出深山,住进新家,过上新生活。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也要能致富,蒲溪镇溪畔社区把产业“安”在家门口,产业就业齐抓、输血造血并举,帮助更多村民实现了转移就业。如今,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政策加持 猕猴桃产业迎来爆发元年

2019年迎来了汉阴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元年,当年,刘济兵由安康市扶贫局调任汉阴县副县长接管猕猴桃产业发展大旗,从猕猴桃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到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和规划。

刘济兵的到来,给了当地猕猴桃产业不小的惊喜。只有按照标准化路子件件落实,产业才能做大做强;只有全产业链一条龙系统抓,产业才能厚积薄发;只有走生态化高品质发展路子,产业才能高质量持续发展。刘济兵的几个“毋庸置疑”掷地有声。

“我就是汉阴的‘猕猴桃县长’,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做精做优特色猕猴桃产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刘济兵主抓猕猴桃产业的两年时间,使当地猕猴桃面积由2017年的800亩,发展到现在的2.68万亩。

图片5

(资料图)

对照乡村振兴要求,猕猴桃产业如何进村入心?近年来,结合汉阴县情牢牢把握高品质富硒猕猴桃的目标定位,编制完成了安康市首个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汉阴县绿色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并制定“四化五统一”作为全县猕猴桃行业的“铁规”。

有完善的标准体系,涵盖猕猴桃的育苗、栽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储藏、包装等环节;

有专业的技术团队,组建汉阴县猕猴桃专家工作站,先后与安康市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植物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有健全的产业链条,建成集研发、生产、储藏、加工、营销“五位一体”的现代猕猴桃产业发展体系。

有强大的经营主体,引进陕果集团建设富硒生态猕猴桃标准化产业园为核心示范,成立汉阴县猕猴桃协会,制定产业标准,推动行业自律,以38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21个家庭农场作为产业主体,把“合作社+基地+农户”牢牢镶嵌在猕猴桃产业链上。

图片6

(汉阴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发展猕猴桃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四五”期间,汉阴县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在县南北两山做文章,并按照“一心、两带、三轴、五镇、十园”的整体发展规划推进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2025年达到5万亩,2030年达到10万亩。

同样的自然禀赋,不一样的思想观念;同样的川道山野,不一样的谋划布局。五年光阴,汉阴县正步步为营绘就着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汉阴猕猴桃产业振兴路,未来可期!

记者感言:

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面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这道选择题,汉阴县交出了一份满意的产业答卷。一个县的“选择”里,蕴含着这样一个朴实而深刻的发展道理: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才是发展新路。

如今,这个朴实而深刻的发展道理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产业也已成为了该县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李煜强 通讯员 杨昌宽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