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15:56:00
“现在大环境非常好,近几年陕西省生猪产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很大,企业提速非常明显,今年产值达15亿元,创造了陕西农业产业发展的‘正能速度’。”11月24日,陕西正能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正能农牧)创始人王义辉接受农业科技报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作为农业农村部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正能农牧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富国兴牧,争创第一,共同发展”的发展理念,始终致力于以科研创新促进畜牧业现代化,构建安全健康的食品产业链,与陕西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孙世铎团队广泛合作,坚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带动农民增收,探索出卓有成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产业推广模式。
“科技养猪”争一流
在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大机遇时期,正能农牧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生产、高效益经营、高效率管理,以“创建中国一流养猪科技企业”为目标,积极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和产业优势,全面赋能发展高效养殖运营体系,优化布局产业格局,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现有母猪4万余头,今年出栏优质种猪16万头以上,出栏商品猪70万头。”王义辉告诉记者,养猪产业是正能农牧的核心产业,2016年开始全面投资养猪。5年来,正能农牧上下齐心,陆续在陕西建立种猪基因场、洛川核心场、旬阳核心场、宝鸡扩繁场、礼泉扩繁场、黄龙扩繁场、榆林母猪场、乾县母猪场、澄县母猪场、蒲城母猪场、高陵母猪场等十多家养猪分子公司,目前业务范围已覆盖陕西、山西、甘肃、四川等地大部分地区。
秉承“环境友好,无抗安全绿色”的食品理念,正能农牧从“优质种猪繁育-安全饲料加工-生态化商品猪养殖”三大环节,实现了从源头到消费端的完整的安全猪肉产业链。在实现生猪产业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按照生猪产业体系建设”,始终为市场提供真正安全健康的猪肉产品,打造生猪产业化企业典范。
总结模式共致富
正能农牧采用并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合同猪放养模式,以吴堡分公司为中心,在陕西、山西、甘肃、四川等地大力发展合同猪放养,目前已有数十家育肥基地,合作放养化逾百个。
“模式的总结和推广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和损失。科学成熟的模式值得同行业相关企业学习提升,这对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非常有益。”王义辉表示,“富国兴牧”始终是正能农牧的核心理念,扎根农村,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新型生猪养殖模式——“公司+生态农场”。
那么,“公司+生态农场”模式究竟怎样的呢?企业负责提供育肥猪舍设计、猪苗、饲料、兽药、疫苗以及全程技术指导,养户则利用自有的土地、猪舍、劳动力,实际应用和推行此养猪模式。生产周期结束后,企业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支付一定的代养费用,养户只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饲养管理,即可轻松干好一份长期有效、收益稳定的好事业。
通过“公司+生态农场”模式,正能农牧更好服务养猪农户发展生猪产业,带动陕西宝鸡、洛川、礼泉、旬阳和山西、甘肃、四川等地约1000余名养殖户增收致富,为加快农村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体系帮扶齐发展
“陕西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之前,我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世铎及其团队就有联系和合作。体系成立后,专家们更是上门指导,提供技术服务。企业也参与到陕西省生猪产业发展和体系工作中,围绕十几个基地,把高新科技实际应用到生猪实际生产工作中来,反复做试验,专门攻克解决产业难题。”王义辉介绍,企业和体系建立紧密合作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发展。在猪舍建设、育种方向、过程指导、养殖模式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和帮助,也更深刻理解生猪产业的市场需求。
旬阳基地建设期间,孙世铎及其团队和研究生到场参与到工作中,尤其在育种方案的审定方面,针对难点悉心指导,反复研究试验,育种指数和种群质量明显提高。今年5月刚刚投产的黄龙基地,体系专家对前期规划和执行方案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预计今年将向市场提供3000头种猪,明年可达约4万头。
目前,正能农牧已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公猪站,每月可向市场提供1万袋精液。企业发展速度快,影响力大,这和重视建设规划和生产运营密不可分。按照企业成熟的育肥猪发展模式,预计到2030年可出栏商品猪500万头。
“到2023年,正能农牧就成立10年了,我们计划实现2个100万吨的目标,即生猪出栏100万吨,饲料生产100万吨。”王义辉表示,除了生猪产业,饲料产业也一直是企业的基础产业,猪料销量在西北名列前茅,年销量达50余万吨,业务覆盖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山东、河南、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正能农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市场第一梯队品牌产品。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郭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