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头条 > 正文

西农大昆虫生态学团队揭示了蚜虫植物病毒小麦间传播秘道

2021-11-26 09:41:51   

11月19日,植保学院昆虫生态学团队在《Journal of Pest 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infected wheat plant modulated selection behavior of vector aphid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携带/不携带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麦二叉蚜对感毒(BYDV-infected)、模拟感毒(mock-inoculated)和健康小麦选择偏好存在差异,并进一步从感毒小麦挥发物的角度揭示了引起这种偏好选择的机制。

图片1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保障小麦安全高效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而蚜虫是小麦上的重要虫害,它不仅可以直接取食小麦,造成直接危害;更重要的是蚜虫可以传播多种小麦病毒(包括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间接危害,最终导致小麦大面积减产和品质下降。

蚜虫选择性试验装置(A)、携带病毒无翅蚜选择性试验结果(B)及感染病毒小麦挥发物的验证(C)

以此为基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昆虫生态学团队首先通过选择性试验测定有翅型/无翅型的携带/未携带BYDV的麦二叉蚜对不同感毒状态小麦的偏好,结果发现无翅型和有翅型未携带BYDV的蚜虫均偏好选择感染病毒的小麦,而仅无翅型携带BYDV的蚜虫偏好选择未感染病毒的小麦;

其次,通过SPME-GC/MS方法收集和鉴定了不同病毒感染状态的小麦挥发物,发现其在成分和含量均有显著差异;最后通过挥发物选择试验确定了感毒小麦通过增加释放反式-2-己烯醛和癸醛含量从而影响未携带病毒蚜虫的偏好选择性。

这一研究发现了植物病毒传播的一种新机制,即感染病毒的植物改变特定挥发物的含量从而影响无毒介体蚜虫的选择偏好。该研究还表明,在研究蚜虫-植物病毒-小麦互作关系时,应关注不同翅型介体蚜虫间的差异。同时,研究结论对探明植物病毒在田间的传播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讯员 刘小凤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