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9 10:37:00
几年前,老陈还是一贫如洗的贫困户。如今脱贫了,“以后就是朝着奔小康水平了。”
老陈叫陈百康,今年51岁,是安徽庐江县乐桥镇浮槐村农民。老陈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妻子精神二级残疾,长年服药,无法劳动,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女儿需要照顾。屋漏便逢连阴雨。2007年,老陈在建筑工地干活时,出了安全事故,导致全身多处严重骨折,光住院做手术就花了5万多元,不仅掏空了家底,还欠了一屁股外债。想到自己这个壮劳力一段时间不能下地干活,他整日愁容满面。
“我的精神一下子垮了,别说养活家人,连自己也养不活了。”提起当时家里的窘境,老陈感慨良多。2014年,老陈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扶持下,解决了一家的“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的老陈深知,脱贫致富一靠党的扶贫政策,二靠科学种养,三靠勤劳致富,光是“等靠要”没有出路。
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老陈的情况摸得“门儿清”,他是个勤快人,就是差条好路子,帮他一把准能“扶起来”。想要脱贫,还得发展产业,工作队上门帮忙分析,最后建议老陈选择风险小、投资少、收益好的蛋鸭养殖项目,还现场为他定制了养鸭方案。
说干就干,老陈四处借钱,但资金远远不够,工作队为他申报了3万元扶贫贷款,解决了前期投资缺口。规模化养鸭需要宽敞的场地,这又是让老陈犯了愁,工作队和浮槐村“两委”经过反复商议,决定让他在一口废弃的鱼塘边建养殖场。搭鸭棚、架设电线、硬化道路,工作队样样都跑前跑后。
所有的难题解决后,养鸭得以顺利开展,老陈一次性买回了2400只小鸭子。
鸭子养不好,投入资金将会打水漂,老陈最担心的是,前期那么多投入,很多都是国家的帮扶钱,“得对得起政府对我的帮助。”
“有人说,养鸭的活又脏又累,这话一点不假。特别是夏天,鸭棚粪便臭气熏天,苍蝇铺天盖地,让人见了都恶心,一般人都会绕道走。”老陈却毫不顾忌,一门心思扑在养鸭上,每天几遍动手清理鸭粪、药杀苍蝇、打扫卫生,使场内外保持得干干净净。
在老陈的悉心照料下,一年下来,养殖场共卖出30吨鸭蛋,1800只淘汰老鸭,净挣4万多元。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尝到了收获的甜头,老陈扩大养鸭规模,对发展养鸭更有信心了。2016年年底,他家的收入已经达到7万多元,便主动向村委会递交了脱贫申请书,“现在,我们家富了,不能再拖政府后腿,要让更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摆脱了贫困,老陈走向了新生活。
为做到有序衔接、持续帮扶,这些年来,庐江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常态化各项帮扶措施,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摘掉了“贫困帽”后,当地政府在产业、教育、健康等方面,继续给予实质性的扶助,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老陈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他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今年,鸭蛋价格持续上涨,老陈家仅养鸭一项纯收入就达到13万元,还和几家重点客户签订了“订单”合同,大女儿也在一家医院上班。不仅如此,这个昔日的贫困户,如今还成了当地发家致富的“领头羊”,在他的带动下,乐桥镇的葛庙、枣岗、城池等村16户村民积极参与,养鸭户每年户均增收超过8万元。
晌午时分,像往常一样,老陈把鸭子赶到塘边,手脚麻利地喂起了鸭子,额头上的汗珠在黝黑皮肤的映衬下闪闪发光。
“嘎嘎嘎……”在冬日的阳光下,几千只追逐嬉戏的鸭子“吵”得格外热闹,给这个养鸭场增添了丰收的喜悦。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老陈正撸起袖子加油干,铆足干劲奔小康,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
赵德斌 农业科技报社-中国农科新闻网全媒体记者 唐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