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昨天的犁杖

2021-12-01 09:12:48   

我发现,一块地里的庄稼铲过后,生产队的几副犁杖总是立马就会过来蹚上。对此我问一名老农,他告诉我如果不及时蹚上,会被雨水冲成一片平板地,庄稼也会露出根系而倒伏。蹚地可以起到培土、排涝的作用。

庄稼地在过去一直是三铲三蹚。《庄农杂字》里有“前头铲着,随后犁蹚”,道出了铲与蹚的密切关系。如果将犁杖向前追溯,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在一些墓葬或一些石窟壁画上就有“二牛抬杠”式的牛耕图。《蛮书》载有“每耕田用三尺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据考证,格即架于二牛抬杠颈上的横木。历史上,唐朝农业的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铁犁牛耕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普及。

记忆里,用牲口拉车或拉犁所用的绳子,叫套。马套的前端是“夹板子”,与马的身体间垫着绵软的套包子。牛套前端则是“牛样子”,牛样子直接卡在老牛脖子后。老牛皮实,不需要垫什么。

蹚地时,牲口的嘴上需要戴个箍嘴儿,也叫兜嘴儿,像个大口罩,免得它们见到植物就去咬食。早年的箍嘴儿是柳条编的,后来改用细铁丝编的。

扶犁的人手握犁杖插把顶端的把柄,通过左右倾斜的方法,微调前行的线路。插把中部后方另有一个扶把,叫提手。每到地边需要调头时,就把提手提起来,犁铧便随着拎起来。犁杖的前部装有调节杆儿,调节杆儿下有一个小铁轱辘,支撑犁杖的前半部。调节杆儿可以前后滑动,根据需要卡在不同的档位上,调节犁铧的角度,控制蹚得深浅。

犁杖上的犁铧是钢质的,一旦遇到树根或石块,它宁折不弯,极易破碎。因此在出工、收工或换地的时候,都要把犁杖悬放在爬犁上带着。方法是在爬犁前后的横梁上,分别镶嵌上一个粗实的树丫子,这两个向上的树丫子正好把犁杖托举起来。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了,生产队的牲口也分到各家各户。但每户只能分到一头牲口,便常常见到一头牛与一匹马或驴,拉着一副犁杖。自古牛马不宜同工,就是俗称的“牛加马,一累俩”,原因是它们发力、用力都有差异。不过几年之间,耕牛就发展壮大起来。俗话说“母牛见母牛,三年五个头”,说的就是老牛繁殖快。

如今,用牲口拉着犁杖蹚地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早已被机械化所取代。

记得当年“三铲三蹚”的最后一遍也叫“上秋封垄”,由于庄稼长高了,怕弄折碰倒,无法用双牲口拉犁,只能用一头牛拉着犁杖在垄沟里钻。一般用的都是有力气的小公牛,所谓“三岁蹚牛十八岁汉”,说的就是结实有力正当年。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