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11:11:47
聊起“非遗”,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生活中又无处不在。很多“80后”对吕剧《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等并不陌生,而吕剧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游走在省内的多个旅游景点、生活公园,很多精致的伴手礼其实也源自于非遗。山东是非遗大省,目前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位居全国第二位,省级名录1073项,市级名录3941项,县级名录12119项。而这些都离不开山东对非遗发展的重视以及背后一群传承人以及从业者的坚守、传承和创新。
让非遗融入生活,创业路上她成了“网红”
在抖音搜索“景韵阁掐丝珐琅”,就是掐丝珐琅制作技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林小洁的抖音账号。账号显示粉丝12万,获赞84.9万,其中获赞最多的一条视频点赞量达51.2万,评论量1.4万,视频内容为景泰蓝掐丝珐琅画五福祝寿的制作过程。
林小洁于2012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的是戏剧影视设计专业,2016年从媒体辞职开始从事掐丝珐琅创作经营。“这是一门可以凝结我创作、设计所有热情的事业”。林小洁说,她的父亲也从事过一段掐丝珐琅的制作工作,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她分析的原因就是样式陈旧,不受大众市场喜爱。“所以我就想做一些创新。包括图案创新和形式创新,它可能是一个国潮风格的包,一个首饰盒,一个戒指或者台灯,茶盘,各种形式,而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冷冰冰的装饰画或者花瓶,它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
除此之外,林小洁还特别注重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淘宝店铺、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都有她的作品以及产品的展示,且内容制作精良。“去年疫情期间,短视频突然迎来风口,再加上疫情期间都居家隔离,我的掐丝珐琅DIY视频也就一下火了起来,带来了大量客流。而且我们拍摄的短视频也带动了整个行业销量的提升,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带来大众对这个行业的关注提高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在11月26日举办的巨量引擎“焕新非遗”公益行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一份非遗报告《世异时移 古韵遗风-2021巨量引擎非遗文化白皮书之“山东篇”》。报告显示,2021年1月至10月,抖音山东“非遗”相关视频量的同比增速达到60%,作者量的增速达到64%,与非遗相关的视频内容消费量也呈平稳上升趋势。巨量引擎山东本地消费业务中心政务总监张晓飞表示,当非遗遇上抖音,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和传播平台,也同时打通了商业化赋能非遗的渠道,将非遗的文化特质延伸到新经济、新消费领域,让非遗获得了另一重全新的生命力。“通过更多ip+的打造进行品牌孵化,利用媒介做好用户沟通和交易,吸引更多人才涌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这是‘非遗’产业发展即将迎来的新未来。”
打造“皮影+”模式,让皮影活起来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非遗资源极其丰富。据山东省文旅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非遗保护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非遗保护的“山东模式”,出现了非遗名录山东现象、非遗传承山东路径、非遗培训山东探索、非遗利用山东实践等一大批山东元素的非遗保护内容,全省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走在济南的百花洲,非遗气息满满。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是全国第一个地处城市中心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皮影戏的第五代传人李娟的皮影小剧场就在这里。
李娟是一名“85后”,从小跟着他的爷爷济南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李兴时长大,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皮影戏。由于受现代生活方式影响,济南皮影戏一度出现了衰退,不仅演出市场萎靡,传承人也都纷纷改行。在这种形势下,李娟,正视这一现状并大胆走上了济南皮影戏探索创新之路。
李娟说,让皮影戏活起来,让大家感兴趣,一定要演出,不仅仅是(展示)制作皮影。所以她就做了“皮影+剧场”的模式,让大家来到剧场,能够静下心来观看皮影的现代剧、传统戏、寓言童话剧等等,并穿插互动。
近年来,李娟还组建了全部是由“80后”、“90后”女生组成的济南皮影女团,从事皮影设计、雕刻、研学等,取得很好的效果。“济南皮影的发展不能仅仅靠我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我的团队里,特别是女孩,因此成立了中国唯一一支皮影女团。我想通过开放式的皮影的教学,让大家也真正地喜欢上皮影。”
此外,李娟还打造了“皮影+研学”创建皮影研学基地;“皮影+教育”形成非遗研学课程体系;“皮影+文创”开展皮影文创,设计生产上百种皮影文创产品……让皮影真正地走进大众生活,让皮影“活”起来。
“济南皮影传到我这一代,不仅仅是李家的,也不仅仅是济南的、山东的,更是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做最创新型的文化传播者,真正地让我们的皮影戏走进千家万户。”
把非遗融入教育,用专业去帮扶非遗传承人
记者从山东省文旅厅非遗处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省各地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取得很好效果。单就济南而言,济南市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200余所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受教学生10万余人。
“过去几年时间里,山东非遗也在不断创新,与当下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相结合,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式。我所在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也是非遗研究的学术高地,我们的校长潘鲁生是国内非遗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学校一直在号召师生用各种形式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理事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顾群业说。
他说,从教育角度讲,非遗传承其实就是教育。提供什么样的文化,直接关系到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大学就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多年来,山东工艺美院自觉扛起非遗传承的大旗,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
顾群业介绍,学校多个专业将教学与非遗传承相结合,比如影视专业拍摄了十余部非遗传承人纪录片,游戏专业做了《她从画中来》新媒体艺术展,以山东博物馆的馆藏年画为创作素材,让参观者获得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在2019年,“年画重回生活”青年文创营活动,老师带领学生帮扶潍坊杨家埠和兴永画店创作年画新样26幅,完成了《百年画店·和兴永》纪录片素材拍摄工作和《和兴永画店数字化档案》素材搜集工作。还有很多学生成为了非遗传承人,前文中提到的林小洁便是杰出代表之一。
顾群业说,一直以来,我们都说要让非遗“活起来”,怎么才能“活起来”?非遗的数字化或者说数字非遗,是一个重要途径。非遗内容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守正创新,既要注重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规律又要尊重数字技术规律。数字非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不仅让非遗“活起来”,还有能力让非遗“火起来”。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借助数字化为世人所关注,数字非遗将大大推动优秀文化占领网上阵地。而数字非遗为抖音这样的平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文化。通过短视频分享的方式,向大众普及非遗,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不仅为内容产业拓展了无限空间,更重要的是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