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 15:48:37
秋日暖阳下,微风将麦田吹起褶皱,收割机轰隆作响,吞下沉甸甸的麦穗,不一会儿,金灿灿的麦粒如流水洒落……
自家黑小麦丰收,河北省定州市禾兴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占杰拍下了这张照片,没事就拿出来看看,他说每次看都很有成就感。
今年,王占杰迎来了 “高光时刻”。9月,他荣获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十佳农民”称号,并因此得到了资金资助以及免息贷款。他坦言,“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转型之路:从军人到农民
27年前,王占杰从部队复员回乡,在粮食系统上班,是很多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但王占杰心里一直有股劲,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对土地也有着很深的热情。在2006年,他终于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始了自己的粮食种植之路。
转型之路并不容易。一开始,王占杰种的地每亩只能打400-500斤粮食,比其他农户少1/3。“人家都笑话我,这地种得丢人。”但他一直记得自己的军人身份。退伍不褪色,他告诉自己要拿出军人精神来,不能服输。技术不精,他就买书来看,还成了农技站的常客。慢慢地,他家的玉米和小麦,一年比一年收成好,收获了乡亲们的赞赏。
粮食越种越好,王占杰对家乡的未来却愈发忧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多是65岁以上的老人,种植技术和精力都不足,村里有很多荒地,乡亲们也赚不到钱。”
2013年,王占杰琢磨明白了,要盘活家乡的闲置荒地,让无力种地的老人们也拿到一份收入,他就得承担起“田保姆”的责任,为村里提供农田托管服务。
于是他牵头成立合作社,一开始,王占杰并没有充足的启动资金。他也想过找银行,但在他的印象里,银行需要抵押物,流程也比较长。着急发展的他越过了这个选择,找几个朋友凑了钱。
但很快,王占杰合作社的发展也像许多小微企业一样,受困于流动资金的不足。这一次,考虑到手续繁杂、流程冗长,王占杰依然没有选择银行贷款。“合作社需要一堵坚固的资金红墙。”他思来想去,决定建立“多入股、多业绩、多分红”机制,由社员们现金入股,将松散的农机户团结起来。“这堵资金红墙算是搭好了!”王占杰笑着说,这不仅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还增加了合作社的凝聚力。
深耕农业:收获“最大的认可”
转型15年后的今天,王占杰的合作社已有200多名成员,为5.7万亩农田提供托管服务。
“农民的地流转出去,一亩地收入700元。托管给我,一亩地年收入能超过1100元。合作社从知名厂家直接进化肥、农药,成本低,而且有条件试种推广最新的品种。”王占杰介绍他最引以为傲的模式,“土地还是乡亲们的,做好托管工作,收了庄稼,收入还是老百姓的。”
2021年9月,王占杰荣获“全国十佳农民”称号。“做农民15年了,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我更要干好自己的工作,把粮食种好,把乡里土地的规模化、机械化做好。”王占杰表示。
王占杰还有个意外之喜,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与网商银行共同宣布支持“全国十佳农民”,为其提供100万元全年免息贷款以及长期优惠利率。创业多年,王占杰考虑到手续繁杂,流程很长,遇到资金问题时从未使用银行贷款。在“全国十佳农民”颁奖仪式上了解到互联网银行,他直言“便捷、不繁琐,还能随借随还,科技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大的便利。”
在科技和数据的加持下,网商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在最难触达的农村打开了局面,目前全国已有多个涉农县区与网商银行达成合作,广大县域用户获得网商银行提供的服务。
“能获得这么多认可,我付出再多都值得,十佳农民的荣誉已经过去,但它会激励我干好自己的工作!”如今王占杰手机相册中又多了一张收藏,照片中的他,双手捧着奖杯,笑得格外地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