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答记者问|黄龙县委副书记、政府代县长陈斌出席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

2021-12-14 11:36:02   

12月14日,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延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黄龙县专场。邀请中共黄龙县委副书记、黄龙县人民政府代县长陈斌围绕“只争朝夕 真抓实干奋力谱写黄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介绍黄龙经济社会发展有个情况,县委常务、常务副县长古浪涛,县委常委、副县长曹增俊,副县长刘世红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陈县长,您好!近年来,黄龙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围绕高质量发展,将具体做哪些工作?谢谢。

陈斌:围绕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文旅带动、全面振兴”的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优势,贯穿生态文化,着力增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发展动能,通过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制度,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农业方面。围绕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4+X”产业,着力打通每个产业产业链,通过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调整现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生态工业方面。加速光伏、风电项目落地建设,着力使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MW,盘活现有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畅通一产二产融合渠道,为发展绿氢奠定基础,严格落实“双碳”政策,率先在碳汇交易、储备林建设上求突破。生态旅游方面。以康养度假、科普研学、休闲赛事、绿色培训为抓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领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配套,全方位做精做强生态旅游,打造“慢城黄龙”。

在纵向打牢“三大动能”发展基础上,横向构建教育卫生、社会治理、城乡发展三条线,编织县域高质量发展网络。以“高中教育突破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为主攻方向,持续提升高中、职中升学率,扩大义务教育优秀学生比例,办好办优学前教育;以更好保障群众健康、就医需求为目标,全力抓好医疗能力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中医康养服务保障。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加强平安黄龙、法治黄龙、数字黄龙建设,深化放心消费示范县、质量强县创建。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创造性地用好机遇、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通资源配置的“堵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通过融资平台建设、金融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近年来,黄龙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工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下一步,黄龙县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是什么?谢谢。

古浪涛:黄龙县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但受国家生态功能区、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天然次生林保护区等生态红线制约,以资源开发等为重点的传统工业发展滞后。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紧盯国家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向和资金投向,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全省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创建省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双促进。

围绕新能源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我们持续优化土地、环境等要素配置,强化各类服务保障,加速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预计到年底,黄龙县风电、光伏项目装机规模将达到511.6MW,11月份新启动的950MW平价光伏项目,在2022年底可实现并网发电,总规模将达到1461.6MW,“十四五”末,我县装机总规模将达到3000MW,届时,年发电量预计达到42.44亿度,产值17.09亿元,减少二氧化碳478.8万吨,年均可纳税4.17亿元,将每年为地方财政贡献1.5亿元左右。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立足在全市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扩规延链”持续用力,加速新能源项目落地建设,不断扩大风电、光伏项目装机规模。做好绿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绿色氢能新兴产业,推进绿能制绿氢、“风+光+氢”立体式开发等项目建设,建设光伏组件厂、绿电+制氢+生物质科研装备厂、混凝土管桩厂、绿电制绿氢科研中心。积极推进生物质能资源化利用,实施有机物燃料介质生产线建设,加快低碳燃料替代燃煤,逐步实现农村清洁取暖。配套实施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产业类项目,打造农工、工旅深入融合示范区。

同时,黄龙县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整合生态工业园区和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资源,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争创省级三产融合示范园区,聚合推进生态农业转型提质、生态工业扩规增量、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实现资源集中配置、要素集中供给、环境统一保障,引领三产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记者.黄龙作为典型的农业县,在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你们有什么打算?谢谢。

曹增俊黄龙县是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评县,也是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产前因势利导、产中培训指导、产后营销疏导,逐步培育形成了以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为主导,蔬菜、大闸蟹、食用菌等为补充的“4+X”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但是对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县农业还存在许多短板弱项。主要是:生产管理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产品销售渠道不广,农企利益联结不紧,防灾减灾能力较弱,农村劳动力出现断层。持之以恒地培育壮大“4+X”产业体系,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下一步,我们将在稳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紧紧围绕“4+X” 产业体系,在培育发展全产业链上下功夫,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全县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生产标准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来”“管出来”和“四个最严”的重要批示精神,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和质量跟踪服务体系,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持续巩固提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进而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大力推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推进绿色防控示范点与标准园、“两品一标”生产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体系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龙头产企业、合作社等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和产品。年内完成5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认证。

二是营销品牌化。加强农副产品后整理,加快核桃、蜂蜜、中药材等养生保健、食药同源产品研发,加速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全面释放农产品内在的生态价值。加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高质量开展品牌营销行动,大力提升“黄龙核桃”“黄龙蜂蜜”等特色产品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农高会、农交会等各类高规格展览、展销、品评会,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产销对接,既让农产品卖得出,又要卖得好。

三是服务社会化。突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紧盯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打通产业链,贯通营销链,延伸价值链。聚焦服务小农户,采用“村支部牵头+农民土地入股+引进企业全程托管服务+农业保险+收益保底分红”五位一体的托管模式,推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破解农村劳动力断层与土地闲置的矛盾。

四是发展生态化。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合理发展以农林生物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气等为燃料的生物质供暖,逐步取代煤炭。加大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四化”利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构建“秸—饲—畜—肥—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

记者.黄蒲高速、延黄高速相继通车,黄龙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紧盯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围绕生态旅游具体做哪些工作?

刘世红:随着黄蒲、延黄两条高速建成通车,黄龙已纳入陕北、关中、晋西“两小时经济圈”,从过去的交通末梢转变成为交通枢纽,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愈加明显。下一步,我县生态旅游将紧紧围绕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全力聚合各类优质资源,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持续加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设施标准化、行业管理精细化、市场运行规范化水平,以生态旅游引领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打造“慢城黄龙”。

一是全力打造康养度假品牌。围绕“康养度假”内涵,提升品牌打造,持续做优文旅康养综合体,特色小镇,白马滩、瓦子街民俗文化旅游村功能服务,加快“悠然山居”康养中心建设,支持中医养生、康复保健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康养度假品牌。 

二是着力增强“休闲体育”活力紧盯体育赛事训练基地建设目标,常态化承办省市级徒步赛、越野跑、自行车赛及垂钓等体育赛事。进一步丰富避暑季、红叶节、冰雪节文化内涵、活动载体,打造知晓广、叫得响的休闲体育品牌。

三是丰富提升“科普研学”内涵。整合提升全县科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研学基地承载力,丰富树顶漫步、龙园研学基地、中药材馆、科技馆、博物馆、非遗馆等科普内涵,通过本地学生充分享受县域科普研学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学生来黄研学。

全面构建“绿色培训”体系。串联黄龙山干部教育学院、锦绣黄龙、生态馆等绿色培训资源,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以完备的课程体系、队伍力量服务“绿色培训”市场,吸引企事业单位团建、冬夏令营等客源来黄培训。

在十四五期间,我县将继续以生态旅游为引领,大力培育四大主题旅游业态发展,不断激发旅游市场活力,推出更具特色化、主题化旅游精品活动和路线,出台力度更大的奖补政策,建立更广泛的区域联动共享、协作共赢合作机制,持续提升黄龙旅游市场活跃度,做优做强生态旅游品牌,助力黄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