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了解现代农业,探访美丽乡村——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践教学活动走进杨凌示范区

2021-12-17 14:25:00   

(通讯员 吴诗寒 刘次欢)12月11日至12日,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展了以“了解现代农业,探访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2020级新闻学专业的52名同学前往位于农业科技报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和王上村,了解农业农村的发展。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农业科技报社!”,农业科技报社总编办主任张晓奇引导着同学们有序参观农业科技报社。《农业科技报》坚持“立足杨凌、面向旱区、辐射全国、服务‘三农’”的办报宗旨,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持续提高报纸质量。据张晓奇主任介绍,农业科技报社除了新闻本职工作外,还承担社会责任。报社从2002年便依托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教资源优势,进行科技下乡、组织农民培训、建设示范基地,并总结出媒体推广模式等。

图片8

图为农业科技报社总编办主任张晓奇正在为师生们讲解  摄影 严梦飞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编辑部副主任胡小卫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农科新闻网,该网站是农业科技报社顺应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在三农领域倾心打造的集资讯、互动、网上展示于一体的全媒体平台,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生产有助推作用。

面对同学们对农业科技报记者工作内容的好奇,全媒体编辑部工作人员谷幸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她说:“记者时刻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业时况,从播种到开花再到结果最后到成熟,每个阶段都很重要,所以记者‘跑新闻’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记者要随时扎根农业大地,把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文章书写在‘三农’大地上。”

图片9

图为师生们在农业科技报社交流学习  摄影 孙哲

师生们还走进了农业科技报影视中心、导播室和演播厅,亲身体验新闻视频的制作。在农科影视制作中心,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科教类新闻短片的制作过程以及强农APP的运作,感悟新时代涉农媒体为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所贡献的力量。

图片10

图为农业科技报记者张强在为师生们演示新闻视频制作过程  摄影 曹双

之后师生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依次参观了昆虫博物馆、农业历史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和动物博物馆。这是国内最大的农业科技主题博物馆组群,展览面积达1.6万平方米,收藏国内外昆虫标本120万号,动物标本8000余件,植物标本55万份,土壤标本1000余种,农史文物及农具2000余件,线装古籍5万余册。同学们学习了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领略了我国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图片11

图为两位同学正在专注观看  摄影 黄蕊

参与此次实践教学活动的师生还来到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同学们在这里了解了农业发展的大学推广、媒体展会等推广模式,涉及涉农工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随后,师生们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一的王上村,这里绵延的水泥路伸向远方,猕猴桃田地一望无际,路边黄色棋子上大写着“隋”字。进入王上村,杨陵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魏丹就带领着同学们参观了红砖古墙的村子、科举体验馆、乡村振兴实践馆、农村廉政教育基地和不同类型的民宿,同学们体会到了生活的艺术化,更领悟到了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同学们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明白了农业科技的发展与乡村振兴下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乡村振兴正在一步步发展起来。

图片12

图为同学们与王上村村民交流  摄影曹双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新闻学专业的李玥萱同学感慨道,“在本次实践学习中,我对农民生活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于记者的职业担当和应有的专业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希望以后能走遍祖国大地,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报道来。”

2020级新闻学专业的罗布曲珍也收获颇丰,看到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王上村的先进示范后,她也想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西藏,让更多的人关注乡村建设,用专业知识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