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老手艺加上新思路 非遗尺糕焕发新光彩 一个会做一个会卖 婆媳联手走上致富路

2021-12-20 10:34:30   

午后暖阳,沉静而不绚烂,正是冬日好时光。前几天的一个下午,走进湖南省海盐县望海街道元通美食小镇的尝相思尺糕店,王小丽和她婆婆平芳英正在忙碌着。淘米、浸泡、沥水、磨粉、过筛、加馅、抹平、蒸糕……很快,整个操作间内热气蒸腾,满是人间烟火气。热乎乎的尺糕出炉了,咬一口,软糯香甜的味道在唇齿间弥漫着。

喝一口红茶,吃一口尺糕,冬日的身体和心灵都被这小小尺糕温暖了,而尺糕背后的故事一样温暖人心。4年前,王小丽婆媳还都是闲赋在家的家庭主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微信上卖起了尺糕。没想到,这一试,竟让这对婆媳走上了致富路,成了年营业额超百万元的“富婆”。

婆婆再度“出山” 儿媳“贩卖”美味

王小丽是新嘉兴人,老家在四川,12岁随父母来到嘉兴,24岁跟海盐小伙子平伟结婚。2017年,随着二宝的到来,王小丽便从当地的工厂辞职,做了全职家庭主妇。

婆婆平芳英早在4年前大宝出生后,就已经在家里带娃了,“这样,我们家两个女人都没有经济来源了,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养呢。”王小丽头脑活络,不甘心就这样做个靠老公养的女人,总想着要做些什么,改变现状。

有一年,家里南瓜大丰收,平芳英便接连做了几次南瓜团子分给亲戚朋友和邻居。吃过的人都夸平芳英做得好,还说比外面卖的好吃不少。这让王小丽的心思活泛起来:“妈,你说你做的团子能不能卖?”平芳英连连摆手:“这怎么行?这么土的东西拿出去卖,会让人笑话的。”一辈子务农的平芳英,做梦都不敢想自己做的团子还能卖。

“怎么不行?土的东西才原汁原味,你看大家不是都很喜欢吃吗?”王小丽知道婆婆最拿手做各种糯米食品,“反正在家闲着没事干就当陪我玩玩呗。”经不起王小丽的软磨硬泡,平芳英答应试试。王小丽在工厂的时候兼职做过微商,朋友圈有几千个好友,她决定还是从朋友圈试吃开始。她让婆婆做了几次南瓜团子,在朋友圈发文,让大家免费试吃后提建议和意见。

好多试吃过的好友都表示味道很赞。心中有底的王小丽便开始在朋友圈吆喝起来,第一次“开张”,一共卖了10盒南瓜团子,拿到了100元。婆婆平芳英高兴坏了,原来自己的这点手艺还真能赚钱。就这样,儿媳负责“接单”,婆婆负责制作,从南瓜团子、萝卜丝团子到青团子,每个季节都做些时令性的食品。“就当是赚点零花钱呀,我们两个劲道可足了。”王小丽说。

平芳英觉得一个月能有几千元的收入很不错,但王小丽不满足于赚这点零花钱。在王小丽眼中,这个心灵手巧的婆婆可是个“宝藏”,“我婆婆做尺糕的手艺是从她外婆那里继承的,算得上是当地一绝。”

虽说尺糕是海盐当地特色食品,但因为制作工艺复杂,火候不好掌控,会做的人越来越少。王小丽跟婆婆商量,卖团子有季节性,能不能做些尺糕来卖?

刚开始卖尺糕的时候,没多少人来买。后来,在街道举行的一次“最美厨娘争霸赛”中,王小丽婆媳现场做的尺糕获得了银奖,在场的领导和群众都记住了这对婆媳,纷纷帮她们宣传。不久,尺糕被评为海盐县的非遗产品,王小丽也成了县级非遗传承人,她们的尺糕逐渐打开了销路,有了越来越多的顾客。

在传承中创新 非遗尺糕焕发新光彩

最初王小丽婆媳的尺糕是以婆婆的名字命名的,后来二宝出生后改名叫“安安尺糕”。“这些都很随心,但要真正让尺糕成为一种文化,首先得从注册名字开始。”1年多前,王小丽便给自家的尺糕取名为“尝相思尺糕”,寓意是尝过便想着再吃,目前已经经过审核,是婆媳两人自己的注册商标了。

王小丽说关于尺糕取名的故事,要追溯到南宋时期。据说,南宋皇帝宋高宗避难于元通兴隆平家村附近的报恩寺中。寺中僧人用黄豆磨成豆浆,然后在锅里摊成饼,里面包上馅料蒸着吃,来招待宋高宗,名为“烹浆饭糍”。饭糍味虽美但不顶饿,皇帝挨了饿,寺中僧人犯了愁。一日黄豆用尽,只能照着饭糍的做法用米磨成米粉,在里面放上豆沙,蒸好后既好吃又抗饿,但是米粉都散开了。宋高宗的大臣灵机一动,把放官印的木匣空出来,把米粉放在里面定型,用简牍将木匣上多余的粉刮掉,因中国的简牍长一尺,故名为“尺糕”。最早尺糕的大小就与官印大小相当,寓意“步步高升”;因保皇帝平安,又寓意“平平安安”。“这样的尺糕让皇帝都吃了还想吃,那不是尝过便相思么?所以我就取了这个名字。”

平时王小丽婆媳做得最多的是红糖尺糕,“我平时很注意客人的反馈,会根据他们的口味进行创新。”近两年,王小丽不仅增加了原味尺糕、果蔬彩色尺糕等,形状上更是从普通的方形变成了爱心形、花朵形,为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她还将尺糕做成更小的尺寸。这样的改进,让不少年轻人和小朋友都爱上了尺糕。“往大了说,尺糕是非遗,我这样也算是在传承文化,往小了说,我把传统好滋味分享给了大家。”王小丽说自己做的事情不仅能赚钱,还很有意义,这也让她劲头更足。

王小丽不是营销专业出身,但她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她说好产品需要好品质、好名字,同时也需要好包装,“只有产品与情怀一起出售,客人才会愿意买单。”因而,她会多花成本定制更好看的包装,“客户订购量大的话,也会根据他们的需求量身定制。”但不管用怎样的包装,她会坚持融入江南水乡韵味元素,突出尺糕的文化基因。

四易场地 婆媳大展身手

“我们的第一个订单是20版,共320块尺糕。”婆婆平芳英说起婆媳俩的第一个“大单”,仍掩饰不住激动之情。那时,她们就在自己家的厨房里做,条件受限,每次上锅只能蒸一版,两个人整整忙碌了大半天。虽然辛苦,但拿到400元收入时,心里的喜悦早就将辛苦冲淡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我们坚持做,这么好的东西一定会有人喜欢的。”王小丽坚持参加社区、街道和县里的各种比赛,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自家的产品,“我婆婆怕丢人,不愿意去,我脸皮厚,为了营销自己的产品,啥都不怕。”果然,随后的一段时间,订单越来越多。

家里的厨房已经满足不了生产制作的需求了,婆媳俩先后4次更换场地。目前她们做尺糕的地方有130多平方米,是2020年初搬过来的。王小丽说,一是制作场地需要,二是更安全卫生,“我们也在转型,从最初的卖给身边的朋友到现在以订单制作为主,要求肯定也会越来越高。”现在她们一次就可以蒸12版,也就是近200块尺糕,从最初的烧柴火到现在的电蒸汽,“每一块尺糕都是手工定制,不过这样能省下了不少工夫。”

从小打小闹到每天卖近千块尺糕,王小丽婆媳花了不到2年时间。婆婆平芳英直到现在都感觉像做梦一般,“真的没想到,我这点手艺还能赚大钱。”现在婆婆已经把手艺全部传授给了儿媳,她也时常感慨,“小丽到底是年轻人,敢想敢做,全靠她了。”每次听到婆婆这样夸赞自己,王小丽都有些不好意思,“主要是我们婆媳关系好,两个人全心全意为了这个家努力。”

2020年春节期间,一家企业下了1万多块尺糕的订单,用于给员工发放福利。婆媳两人叫了两三个临时工帮忙,赶了3天才完成。

今年夏天来临前,为让淡季有事做,平芳英跟王小丽提议:“我要么试试做点甜酒酿?”婆婆的提议一下子打开了王小丽的思路,婆婆做甜酒酿,她自己则开发了八宝汤业务。同时,针对夏季很多孩子考上大学的家庭宴请亲朋好友吃饭的机会,她又制作了“金榜题名”尺糕,作为酒席的伴手礼。“实用还有好彩头,大家都很喜欢。”今年夏天,婆媳两人几乎一天都没休息,将淡季做成了旺季。

正如王小丽所说,致富的路有千万条,只要自己肯干、能吃苦,就一定有收获,“不管收获大小,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心里踏实。”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